华东师范大学崔云淼:课程标准新趋势,学科核心能力教学有这6种方法……

2024-02-20 03:55发布

崔云淼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杜威说:“教学之于学习,就像销售之于购买一样。” 这意味着在其他人购买之前您不能说您正在出售。 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如果学生没有学会,老师就无法教他们。 因此,教学必须有目标,而目标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20多年了,但教师的教案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我曾经看到一个学校的28个教案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都是标杆性、示范性的教案。 但读完之后,说实话,我很失望。 问题很明显:

首先,教学设计没有目标。 我说过,没有目标的教学设计就等于盲目购物。

其次,目标陈述类似于以下内容:

_______让学生……

______ 引导学生...

______ 激励学生...

______提高学生...

______ 培养学生...

科目都是老师,这是错误的。 新课程之后,目标一定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第三,写完目标之后,还需要写下重点和难点。 这是20世纪的事情了。 20世纪的教学理论是一团糟。 重点必须写在教案上。 如果没有要点,就教全班同学怎么做。 没有把握。 但现在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写出目标,即教师用什么过程、什么方法,把重点难点解决到什么程度。 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 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写对了,那么难点就不用再写了。

此外,新课程下新教案的格式也必须是新的。

但现在有些教案的格式是这样的:

中文教案1:目标—内容—任务情境—设计说明—学习活动—课后作业

中文教案2:介绍-活动1-活动2-活动3-总结

教案1:目标-重难点-设计与讲解(介绍-表征-应用-总结-结论-作业)

教案2:内容分析-学业情境-目标分析-策略分析-教学流程(情境介绍-搭建模型-合作探索-巩固拓展-小结总结-作业)

英语教案:设计思路-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板书

这些教学计划格式没有任何共同点。 医生至少规定了国家标准,但我们很多人在编写课程计划时根本没有任何标准。 也许老师的资没有医生高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标准!

因此,我想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学科核心能力? 如何针对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教学?

什么是学科核心能力?

1)定位。 学科核心能力是学科教育对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贡献。

2)自然。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价值和立体目标整合提升的集中体现。

3)内涵。 学科核心能力是学生学习本学科后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本质品质和价值观。 学科核心能力不是指学科能力,而是指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该学科后留下的东西。

核心是什么? 核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 二是共同素养不是学科专家的素养,而是公民的共同素养,即学科的核心素养。

4)意义。

让课堂教学目标与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减少“两张皮”现象。

第一个意义是让老师明白每一课是如何与国家的教育目标、民族理想、中国梦联系起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两张皮”现象? 因为我们对素质教育有很多误解:第一个误区是素质教育只是活动课,、、外事、历史都需要高考,所以不能搞素质教育。 第二个误区是,素质教育只能在公开课上进行,但闭门课后,日常教学又会回到老套路。

发展素质教育:从理念到现实; 从活动到主题; 从课堂到课程; 从先天+后天到后天...

素质和素养之间是有区别的。 品质包括先天品质和后天品质。 识字能力是逐渐获得和发展的。 以体育课为例。 在体育课上学英语,不能以学生的身高作为目标,因为身高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和营养摄入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也就是身体素质。 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道德。 这就是识字。

了解“纪律之家”,否则,改革就意味着离家出走,比如把变成日常生活。

学科的核心能力是学科的“家”。 如果我们连主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贸然做出改变,那就无异于“离家出走”。 比如,汉语的生活化就导致了整个学科的尴尬定位。

课程标准最大的突破是每个科目都找到了“归宿”。 任何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能力。

让老师们用专业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比如从忙于“教”到理解“为什么教”。 学科核心能力可以帮助教师专业地讲述他们的。

例如,如果我作为家长问老师:“我子对不感兴趣,他能不学吗?” 老师回答说,是国家的必修课,每个人都必须学,你子也必须学。 。 如果我问我的老师,老师告诉我这个,那么和的学科特 {MOD}就彻底消失了。 主体的核心能力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老师可以回答:“可以为学生提供四种品质,你的子需要这四种品质吗?” 老师说:“可以提供六种素质,如果不学,这六种素质肯定会缺乏。” 这不仅可以准确解决家长的问题,也可以让老师专业地讲述他们的。

“立体目标”十五年实践提炼的课程目标“话语”

学科核心能力是基于三维目标的升级。 我们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双基。 20世纪50年代,我们都没有钱,所以我们不得不剃光头。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大家都有钱了,就转向理发了。 进入21世纪,理发已升级为美容院。 从剃须到理发再到美发英语,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样,学科教育目标的升级也可以体现我们对目标的认识日益科学、准确。 如果用“0”代表书本,用“1”代表学生,那么双基就是“0.3”,三维目标就是“0.5”,学科核心素养就是“0.7”。

教学改革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如何将学科核心能力落实到教学改革中? 下面我分享6个方法。

1.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

首先,要超越学科内容知识体系。 例如,物理教师通常是物理系毕业的,而物理系毕业仅意味着该人是物理专业的。 与物理教师的区别在于,学物理的人只知道物理学科的内容,而物理教师则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目标体系。 我们想建立这样一个系统。

其次,建立从教育目的、到学科课程标准、到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目标体系。

这张图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让老师明白我们是在帮助国家育人。 其次,教师必须设定教学目标英语培训,目标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学科核心能力。 例如,国家课程标准对勾定理教学的要求是:探究勾定理及其逆定理,并用其解决潜在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国家课程标准转化为课堂目标,分三到五项写出来,并确保至少2/3的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技术是教师必须学会分解(具体)和描述课程标准。

2. 设计深度学习

教学专业首先体现在设计上; 设计决定实现。

素养学习必须是深度学习,即高认知、高投入、情境参与的主动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 体现学习; 累积学习; 和反思性学习。

深度有很多定义,但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认知度高。 高认知的起点是理解。

二是投入高。 高投入意味着情感投入。

第三,真实情境的介入。

第四,反思。 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第一是前进,第二是反思,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教学计划是老师给学生开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走、到了怎么知道,而不是告诉别人“我”要做什么。

受教并不意味着学会,学会也不意味着学会。 教师不应该只关注教,而应该关注学生如何学、是否学。 我们目前的教案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目标; 第二步是重点; 第三步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体大多是教师,书面内容是教师如何教学。 这让我想起医生开处方。 医生在处方中从来不写他想做的事,而是写病人需要做的事。 老师写教案时也是如此。 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从自己转变为学生。 我认为这就是课程计划需要的改变。

英语核心素养英文怎么说_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_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 使用大单元备课

我这里所说的单位不是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单位,而是学习和课程的单位。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和一门微课程。 以房屋为例,它区别于水泥、钢筋、门仓等内容单元。 单位是指整个房子。 以前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整天忙着搬水泥、搬钢筋,最后却建不了房子。 这种庸俗化、知识化的教育,让师生们非常吃苦耐劳,最终形成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局面。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现状。 因此,教师的定位应从知识点转向单元,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这个大单元已经成为连接上一个和下一个班级和学期之间的平台。 这是大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六要素:

1) 题目和上课时间:为什么要学习本单元? 无论名称是一项任务、一个项目还是一个大想法,一个单元都应该由多个课程组成。

2) 单元目标:您希望学到什么?

3)评估任务:你怎么知道你已经学会了?

4)学习过程:你需要如何学习? 评价任务写好后,就可以设计学习体验和学习体验了。 设计深度学习。

5)作业和测试:你真的学会了吗?

6)学后反思:你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吗? 更重要的是反思。 在某种程度上,识字是必然的结果,必须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直接教授。 识字可以表现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而这种主体性是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

来说说大单元设计的全过程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崔云淼:课程标准新趋势,学科核心能力教学有这6种方法……,如何确定大单位。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来设计单元。

第二,如何设计一个单元。

第三,一个单元包含多个班级,如何设计课时。

然后,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实际任务。 本单元是微课,必须加强反思,教师要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支架。

这是新开的地理必修课。 11个内容标准可设计成6个单元,每个单元最多8课时,最少2课时。

本课程是生物的必修课。 它需要解决两个大概念。 每个大概念又分为六个概念。 每个概念都是一个单元,课程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的。

4、将“教材内容”改为“教学内容”

“用课本教学”的前提是目标明确。 简单地说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用书教学”就是把课本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专家编写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与目标相匹配的内容。

例如,二的老师教朗读,书面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确实是符合课程标准的,但他不知道,第三、四、五学段,一直到的课程标准,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因此,有必要在每节课后明确主要问题和需要解决的要点。 一、二的重点是正确朗读。 多思考并阅读本课中最难单词的发音。 这就是把“教材内容”变成“教学内容”。 不仅是老师,还有老师。 教师的写作目标基本上只有两个:一是整体感知文本,二是分析人物。 没有根据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处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内容重组:一是从学科核心能力出发,像教材专家一样思考,构建系列学习单元; 其次,从单元目标出发,重新梳理教材内容的知识点,构建单元计划。 以学习单元为单位,整合知识、目标、情境、活动、任务、问题、学习方法等,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处方。

那么该如何处理呢?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三个现代化”来解决“三个存在”问题。

1)知识条件化:它从哪里来? 额外的背景知识。 - 有趣的

如何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 条件化知识,不应该总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条件化使知识变得有趣。

2)知识情境化:去哪里? 创造现实的情境。 - 有用

创建现实生活场景,以便学生能够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3)知识结构:体现本质,便于记忆和迁移; 学校课程不是信息。 - 重要的

为什么要从知识点转移到单元? 就是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贴近学科本质。 学校课程是强大的知识,它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美德。 这就是结构的价值。

5.探索该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

我们在2001年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但专家们没有明确说明自主合作探究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导致课堂教学出现问题。 我曾经去广州参加过一个课程:历史民族融合。 这位老师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与探究无关,但却为学生安排了五项探究活动。 下课后,我问老师为什么安排探究活动。 这位老师觉得很奇怪:你发展了独立合作探究,所以我今天才上探究课。

这就是目的与手段的不匹配: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讨论而讨论。

这次课堂改革在这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

中文:任务驱动的中文活动(语言使用+语音文本); 18个任务组

思想政治:分析研究(一中); 政治活动

历史:历史证据

地理:雪地着陆——地理实践

运动项目: 特殊运动

通用技术:边做边学、边干边学

信息技术:项目学习; 设计学习

以体育课为例。 我们学了12年体育,最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想锻炼却做不到;二是想锻炼却做不到。 第二,年轻人对体育失去兴趣,休后反而重新恢复对体育的兴趣。 。

我们现在的体育课学习内容是:第一,女生整天害怕参加铅球、标枪考试。 其次,从高开始,孩子们就开始学习撞起跑线、开始短跑,把十亿多人当成苏炳添,所以孩子们对运动失去了兴趣。 因此,本次课堂改革将特 {MOD}运动纳入体育课。

6、实行一致的教-学-评教学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 教与学就像买卖。

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督员,既要学会教学,又要学会评价。

但遗憾的是,从教师培训到培训,没有人讲评价的重要性,而只讲如何教。 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形成性评估将任务与目标相匹配; 形成性评估是GPS。

课堂变化

老课堂:教学(35分钟)+练习(5分钟)

新课堂:目标1(教学1+评估1)+目标2(教学2+评估2)+…

- 结尾 -

来源 |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作者|崔云淼,

集锦|《一位名师的成长》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近日拉开帷幕。 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1、《名师成长》合集

2、出版《伟大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系列丛书

3.推荐“良师益友”

活动至2022年底结束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根据评选标准和参与要求,评选出10名“2022大国导师”,授予“大国导师”称号。 每位“大国导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10万元(税前)成长激励基金。

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开展“名师成长”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加活动的教师应写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感人的成长。 文章以第一人称撰写,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1000字左右。 要求真实、感人。 入选文章将在《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力量等平台发表。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名师”专题页面提交申请表和老师自述的《名师成长》(申请表和《名师成长》)伟大的老师”必须同时提交)。 如果您只参加“大国良师成长”征集活动(不参加“寻找大国良师”活动),请将您的文章发送至邮箱,并注明所在学校、姓名、以及文章中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