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盘点这些年我们说的不正确的口语

2023-10-27 03:03发布

1. 只是不要说天哪!

现在我们会说英语,难免时不时的说oh my god,尤其是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惊叹的事情的时候。 例如,当我一年前离开新西兰时,我家门前正在修路。 一年后,当我回到新西兰时,我看到同样的人仍在那里修路。 我忍不住对自己说:天哪! 太慢了!

对自己说还好,对外国人说就得小心了。 并不是外国人不喜欢我们说他们慢,而是有些外国人不喜欢我们把他们所信的神与那些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 并直呼他的名字。

在英语世界,很多外国人不信上帝,很多外国人也无法忍受那些信上帝的人。 所以,一些不信神的外国人就会说“oh my god”,以此来嘲讽神和信神的人。

我也不信上帝,但我想我应该和那些信上帝的人合作,捍卫自己的权利,即所谓的信仰自由。 首先要谨慎使用它,并谨慎使用它,天啊。

但要节俭、谨慎地把握使用尺度是很难的,因为有时很难知道身边的外国人谁信神、谁不信神、谁半信神。 所以,为了避免得罪别人,最好还是避开哦天啊。 顺便说一句,避免使用“哦我的耶稣”和“哦我的基督”,因为它们都与上帝有关。

不用担心戒烟后遇到奇妙的情况会无言以对哦天哪。 幸运的是,外国人创造了oh my gosh和oh my goodness作为替代词,可以表达我们的意思。 并避免冒犯上帝和他的信徒。

2.对不起,先生! 就不能放心使用吗?

在中国,我曾经发现用中文称呼别人很混乱,尤其是年轻女性。 “小姐”原本很好的称呼,被用来特指某些人。 我天生嘴巴笨,加上客观上缺乏恰当的言语,导致我很难自言自语。 我的这个障碍似乎已经转移到了英语上。 我还不能流利地用英语与别人交谈,有时还会犯错误。 比如,前几天,我因为找地方英语口语规则,在喧闹的街上对一个向我走来的陌生外国人大喊:“对不起,先生!” 直到他准备离开时,他才反应过来,连忙改口:“先生,请原谅!” 幸好,那个老外很匆忙,大概根本没听到我说话,或者根本听不懂英语,所以他看也不看我一眼,就从我身边走了过去。

我之所以改口,是因为我说了“对不起英语口语规则,先生!” 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在说排斥我,先生……! 听起来好像我知道这位先生的名字,但一时想不起来,费力地说却说不出来。 我想这可能就是mr不能单独用来称呼别人的原因。

我想把重点放在这位先生身上。 这句话太简单了学英语,在香港很难找到不认识Sir的人。 我的时候就知道排除我了,先生! 。 几十年过去了,你仍然试图在这里惹上麻烦,这确实意味着你有不可告人的议程。

在我的记忆中,我说对不起,先生! 大多数结果并不理想。 不太理想,因为我隐约感觉外国人看我的眼神有些奇怪,我严重怀疑那双眼睛里藏着一丝轻蔑。 你可能不信,我忘了带先生来,所以我就对他们喊“对不起”! 有时候,我觉得我可以让他们立刻停下来,用力地问我:我可以帮你吗?

至此,我对先生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 两位老外让我的疑惑得到了突破。 这两个人都是推销员,谈话时他们一直在说话,不顾我脸上的尴尬表情。

这让我想起我在路上大喊:对不起,先生! 我上学的时候,对方之所以不冷不热,是因为他们把我当成推销员吗?

外国人现在更喜欢选择简单版本的标题,而不是对不起,先生! ,很多老外愿意用排除我!

当我们说先生时英语口语规则,我们自然会想到是先生! 在真实的对话场景中,这句话已经很少使用了。 现在外国人用这句话带有讽刺、调侃、玩笑的意味。 例如: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不让他的父亲读书,他的父亲会说是的先生! ,然后回以微笑。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商业、服务和其他更正式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使用正式头衔,除非对方另有建议。

3. 尴尬的是和不是! ----中英文从不同角度表达肯定

知道是和否并能够说是和否是英语学习的一大进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无法理解是和否。 说你不懂,当然不是说你根本不知道,而是你此刻不明白,没有及时反思你知道的是还是不是是正的还是负的。 与外国人交谈时,我经常在该说是的时候说不,在该说不的时候说是。

曾经,我说过你无法改变过去。 然后我看着对方,征求他们的同意。 老外不假思索又拒绝了,这让我心慌意乱学英语,不知道他是同意我的观点还是不同意我的观点。 如果。 等我弄清楚结果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对方已经注意到了我脸上的一丝困惑。

我们知道,在一些国家,开时必须靠左行驶,而不是靠右行驶,但在那里开需要熟练,而且必须习惯。 仅仅知道交通规则根本没有意义。 所以,别告诉我你从来没有混淆过是与否这两个,甚至没有研究过。 我根本不相信你不用像外国人那样思考就可以说是或否。

这就是我错误地说“是”和“否”的方式:

老外说:信任是买不来的。 我实际上回答:是的。 我意识到错误后立即改正,用“是”、“对”、“正是”等词语含糊其辞。 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只是真心同意他的观点,不会注意到我犯的错误。

您可能会争辩说,是的,这可能没有错。 这并不是因为你宽容,而是因为你也可能有犯罪记录。 但我想说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不来表示同意呢? 如果该说不的时候却没有明确地说不,那就错了!

4.有时候“好”并不“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5年前,我曾经在一所语言学校观摩口语课,印象特别深刻:一小时的口语课老师没有说一句中文,而我却好像没有听到一句完整的英语一句话,因为从头到尾,他用了无数次OK。 不仅在心慌、犹豫、无话可说的时候使用,在正常停顿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有时可以使用一系列 OK 来结束一个句子。 很凑巧,不久前我有机会在上海一所重点听到英语老师的即兴。 句子断断续续,校长儒雅的中文被珍惜如金。 老师成英文后,突然就变成了ok store,我这个观众都不好意思抬头看老师了。 这段记忆让我了解了OK的前世今生,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一直在谈论它。

OK可以写成ok或者ok。 至于这三种写法哪种更正宗,目前还没有共识,全看不同报刊的喜好。

一般来说,OK意味着批准、同意、认可等比较随意的用语。

在描述一个对象时,他的意思是它满足要求,例如:

发送打印即可。

或者表示质量可以接受,但不是特别好,例如:

食物还可以。

用在对话中,可以表示服从,如:

好的,我会这么做的。

或明确同意,例如:

嗯,很好。

ETC。

关于OK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都没有令人信服的。 虽然它来自英语,但在21世纪,OK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词。

在英语中,ok几乎可以用作任何词性。

当用作名词时,表示同意或批准。

当用作动词时,它具有类似的功能。

当用作形容词或副词时,表示质量足够好,但不是特别好。

如果 ok 用作感叹词或括号,则可以代替 all right 或 that is enough。

如果用作反问句,看起来像是一个附加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请求确认的列表。

好的有时可以与一切都好或令人满意互换。

ok 是一个高频词,有多种用途。 它能力超强,不应该被埋没。 需要的时候就用,无可非议。 但凡事都有个度。 一句话中使用过多的“好”字,难免会让这个非常受欢迎的字变得过于摇和烦人。 想想看,如果我们乱说中文,不停地在句子中插入“好”,听起来就很难听了。

5.好的,谢谢!

我发现人们英语说得越好,他们就越喜欢说谢谢。 同时,人们越喜欢说谢谢,英语就越好。 除非我们解决不会说话、不愿意说谢谢的问题,否则英语就很难提高,至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认出我们的英语。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对,但根据我这些年的所见所闻,确实是这样,而且有道理。

一句简单的感谢真的那么有效吗?

地道的谢谢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理解说英语人的心态,而所谓的英语思维就是建立在对心态的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我下出租的时候会说谢谢,但是下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说谢谢,因为我觉得上人太多,司机又不是一个人服务我,所以我为什么要说谢谢? 而且,司机在前门,我从后门下。 在空中说谢谢是相当麻烦的。

但新西兰的情况不同。 我看到几乎每个说英语的人从后门下时都会郑重地说:谢谢你,司机! 也许出租和公交并不是100%的例子,因为据说有人只乘坐私家和私人飞机,从不乘坐出租或公交。

那么我们来谈谈自驾吧。 在新西兰,我们在路上会遇到一些身强力壮的毛利人,他们拿着专业的清洁具,利用这几十秒的红灯来清洁我们的挡风玻璃。 为了回报这些人的劳动,大多数人都会给予一两枚硬币作为回报,并表示感谢! 有些人只是说谢谢,因为他们没有零钱。 直到一个星期的一个早晨,我遇到了第三类人。 他们不但没有说声谢谢,还故意不睁眼看洗的人,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个高人。 我感觉很不舒服。 品尝。 人人平等,我们没有权利鄙视甚至轻视任何能够帮助我们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有其他动机。 我不会透露这两个人的身份,免得他们抹黑,只不过他们不会说英语。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种美德:矜持。 面对别人送的礼物,他们只是一脸歉意,却又犹豫不决。 好朋友之间,不需要说谢谢。 俗话说:“一切都在心里,但一切都没有说出来”。 彼此之间不需要说谢谢,因为一家人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 在陌生人中,如果我们认为那些事情是他们的作,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彼此的事。 你卖我东西,我买你东西,让钱说话,谁都不需要感谢谁。 当我来到新西兰时,我意识到只有你所说的才是重要的。 不善于说谢谢就等于不善于说对不起。 它不再被保留。 有时这会让人觉得很粗鲁。

6. 关于“你好吗”的回答

不同地区:

我想念亚历山大先生。 很多人用“我很好,谢谢你”这样的回答来嘲讽中国的英语教育。 但在英国,很多英国本土人都是这样回答的。

但在国外很少有人问你好吗。 通常是“你过得怎么样”,在澳大利亚则是“你过得怎么样”。 根据我在澳大利亚生活的经验,当外国人问how are u时,外国人的回答是goodthankyou。

美国人说好,我很好,我很好,我做得很好,我做得很好,还有谢谢! 或者你呢?

不同级别:

低的

出 {MOD}地。

好的。

美好的。

我很好。

我很好。

我没事。

不错。

非常好。

还不错。

不太好。

一般般。

中间

出 {MOD}的。

英语口语语法规则_英语口语的规则_英语口语规则

精彩的。

灿烂。

奇妙。

高的

不能更好/更差了!

太好了,我已经站在世界之巅了!

不能抱怨,我还活着。

不同的心情:

1.当你心情正常时

1)。 正好。 谢谢。

好的,谢谢。

2)。 好吧,你呢?

不错。 你呢?

3)。 不能抱怨。/好吧。

美好的!

4). 和以前一样。/哦,平常的一轮。

和平常一样。

5)。 马马虎虎,谢谢。

就这些了,谢谢。

2、心情好的时候

1)。 非常好,谢谢。

非常好谢谢。

2)。 很好。 你呢?

非常好。 你好吗?

3)。 我很好英语口语:盘点这些年我们说的不正确的口语,谢谢。

我很棒,谢谢你。

4). 我确实很好/太棒了! 极好的! 谢谢。

我真的真的很好,谢谢你。

3、情绪消极时

1).很糟糕!

糟糕的!

2)太糟糕了!

糟糕的!

如果你回答不好,人们通常会问你发生了什么事?

您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所以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请礼貌地回答,并且不要忘记说谢谢!

7. M栋在几楼?

有一次我拿着书单去奥兰治大学图书馆借书。 书单上一共有5本书。 我自己找了半个小时也没找到,只好请人帮忙。 可以想象,一本书需要从街对面借,而且只能借两周; 一本书要到两周后才能上市; 另外两本书不是我苦苦挣扎的G级和1级,而是需要借两周。 去m层找到它。

我进出过很多建筑物,但从未见过我。

来到电梯前,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一层,是先下去还是先上。 我必须先上电梯。 还好我一眼就看到了m,赶紧按下去。 虽然到了m层,但我还是感觉很不舒服。 我问和我一起走出电梯的人:m代表什么? 她对我微笑,说了一个词:夹层。

我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只能​​默默记下来,回家后查资料。

回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一下M级的英文含义。 不用说,我很快就知道了同学告诉我的关于夹层的事情。 夹层楼是指两层楼之间小于其他楼层的楼层。 夹层特指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楼层。

可见,m层指的是夹层层。 从同学告诉我这个词时的表情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生僻的词。

8.中国制造:好久不见!

英语中有一个习语,我们感觉很熟悉,用起来也恰到好处,那就是“好久不见”! 它在我们眼里是那么直白易懂,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记住,也永远不会忘记。 然而,这个习语对于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似乎不合理。 语法很奇怪,表达思想的表达方式也很不同。

虽然有人认为这句话起源于印度或日本,但说汉语的人不明白这显然是我们的语言。 好久不见,好熟悉的声音啊! 据考证,这句话在一百多年前就流传到了美国,被英语水平有限的中国人不断说出,并逐渐流行起来。 这其中功不可没的是成龙。 他的好莱坞大片,好久不见! 它已成为英语的精髓,像中国功夫一样受到外国人的欢迎。

在汉语的万千语言中,为什么“好久不见”的英语却脱颖而出呢? 据说是因为这句话简单、富有表现力。 我们向外国人输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好久不见”的中国特有的问候文化。

我感觉老外也接受好久不见了! 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们似乎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于是大肆复制,制作出了令人惊叹的好久不见系列。

好久不见! 是该系列中的优势产品。 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你的消息了。 当我给你的办公室打时,你感到惊讶和高兴。 你忍不住说:好久不见!

有很多表达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

好久没有学习了!妈妈爱对孩子们说

好久没说话了!朋友见面就爱说话

好久没喝了!鬼爱说话

好久没抽烟了!扮鬼爱说话

好久没玩了!不爱学习的孩子说

好久没聊天了!八卦爱好者说

好久没唱歌了!麦霸说

好久没更新了!管理员说

好久没写博客了!微博控聊

9. 如果疼,不要喊“哎哟”,只要喊“碰碰”即可。

如果我们不小心被针扎到,或者有人不小心踩到我们的脚,如果我们不想释放无意识的本能,我们应该如何反应?

就看谁踩我们的脚趾了,如果是同胞,那就比较简单了。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尖叫“哎哟!”,最糟糕的是,你可能会皱起眉头,做出痛苦的表情。 如果我们是说英语的人,我们似乎别无选择英语口语规则,只能说“哎哟!” 然而,如果我们英语学得好,我们会本能地大喊“哎哟!” 被针扎的时候。 这可能是英语自杀的标志。

摆脱英语,培养英语思维。 像couch这样的小感叹词,很难被纳入各种雅思词汇表中,但只要花点功夫就能起到很大作用,不妨多尝试掌握一下。 而这些单词往往是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轻松、脚踏实地学习的。

10.你的做法就像一个传奇!

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人,或者当你被介绍给某人时,说“你好吗?” 不要再说别的。 永远不要说“你好吗?” 而另一个人应该用同样的“怎么办”来回答。 你做吗?”来回应。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知识点。问题是我出国这么多年,第一次跟无数人打呼,第一次介绍无数人,但我从来没有听过别人说“你好吗?”,困惑中,我对对方大喊:“你好吗?”,以为对方除了“你好吗?”之外就无话可说了。结果,我变得更困惑了。没有人问我你好吗?说真的,就像平常一样说“嗨,我是 ian,很高兴见到你!”英语培训,或者只是说“嗨”。

到了国外才发现,在国内很流行的How do you do,在这里根本就是个异类。 一个外国人对我说:“你怎么办?我们只能从童年记忆中找到它的痕迹。我确信我一生中从未使用过它,我也不记得何时何地听到过它。” 我想那时你可以见到我们并说:你几乎没问题了!

不过,How do you do确实在英国上流社会中盛行了一段时间,一度是最常用、最受尊敬的问候语。

时过境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问候语不仅在英国和美国,在其他英语国家也几乎不再听到。 或许,在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英语国家,没有人愿意用语言将“上层阶级”的标签贴在自己的脸上。 即使在许多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平民和流行的语言也已成为一种时尚。

11.事实上,外国人可能不想跟你说话,真的!

对于我们这些正在练习口语的人来说,与口语交谈可以说是多多益善。 但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不这么认为。 为了保持友好和礼貌,我们应该知道在谈话中坐在哪里。 如果外国人发出了结束谈话的信号,我们就不要再继续纠缠他了。

老外再直白,他大概也不会直白地告诉你:请别说话! 他们会使用一些策略,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策略才能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

策略一:很高兴与你交谈。

策略2:我最好回去作了。

策略3:我知道你很忙,所以我会让你回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策略4:我认为我们已经谈得够久了。

策略5:这一切都很有趣。

策略六:感谢您的来电。

策略7:稍后再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