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记者: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展和成果。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78万人培训机构,比2012年增加116万人。
师资配置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其中,生师比由17.71:1下降到17.12:1,生师比由13.59:1下降到12.41:1,普通生师比由15.47下降:1 至 13.65:1。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 截至2016年,普通高校教师年龄在45岁(不含)以下的比例为69.83%,中教师年龄在45岁(不含)以下的比例为70.49%。
教师队伍素质提高,高学历教师比例增加。 、、普通、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4%、99.76%、97.91%、98.78%以上。 其中,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3.65%,教师具有学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2.48%,分别比2012年提高8.74和10.85个百分点。
二、教师队伍建设进展及成效
五年来,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作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服务,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提高教师,维护教师权益,支持优秀人才长期、终身任教,取得显著成效。
(一)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乡村教师提得上、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在形成。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扶持计划(2015-2020年)》。 教育部把实施该规划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放在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沿,采取多项措施积极落实。
1.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 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综合奖补资金112亿元,覆盖22个省份全部集中连片贫困县,覆盖率100%,受益群众超过130万人培训机构,最大人均每月补贴标准达到2000元。 农村教师专业吸引力显着增强,促成了水平较高地区的城市教师争相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喜人局面,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2、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补充。 针对农村教师严重短缺的情况,应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和补充。 一是推动实施当地师范生免费教育。 全国28个省份通过免费教育、学费补偿和国家贷偿还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大学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任教。 鼓励地方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每年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本土乡村教师。 二是落实专岗计划。 聘农村特岗教师28万名,覆盖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教学点)。 扩大实施范围,纳入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中西部省份265个贫困县; 提高资补贴标准,中央财政补贴由2012年西部地区人均每年2.7万元、中部地区人均2.4万元提高到2012年西部地区人均2.4万元/年3.46万元年,中部地区人均年收入3.16万元。 在中央政策示范引导下,10个省份实施了地方特岗计划。
3.改革实施国家培训计划。 2015年起,国家培训计划调整实施范围,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和校长培训。 同时,推动国家培训方案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培训内容,推行混合式培训学英语,打造本土化队伍,优化项目管理,建立乡村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 2015年至2016年,培训农村教师和校长超过380万人次。
4.统一城乡教职配备标准。 2014年,中组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统一城乡中教职编制标准的通知》。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中教师队伍总体配备情况已达到城镇标准。 总体来看,21个省的、21个省的、28个省的师资配备均超过城市。 宽松的标准。 城乡中教师统一编制标准的实施,解决了社会广泛反映的城乡中教师编制标准倒置的问题。 对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5.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2016年4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颁发农村学校教龄30年教师荣誉证书的通知》,全面部署农村学校教龄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作农村学校的教学经验,纳入发放范围。 400万名现任和休教师荣获“农村学校教龄30年教师荣誉证书”。 今后,该奖项每两三年颁发一次,奖励教龄30年的新农村教师。
(二)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师德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1.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 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格中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定》禁止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物、金钱”、“关于建立健全中师德建设健全机制的意见”。 《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严禁中和在职中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大中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划定了中教师10项禁止行为和7条教师红线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非法收受礼品、付费补课“六严禁”,建立了覆盖大中的完整师德建设体系。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教育部门和66所直属高校结合当地学校实际,制定并上报实施细则和办法。
2、大力评选师德榜样。 配合中央媒体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标兵”评选活动,开展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 2014年,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500个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和先进作者79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作者1998人。 开展“寻找你身边的张丽丽”、“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 先后引进了叶志平、侯伯宇、史秋杰、张丽丽、张伟、王强、聂品华、秦开美、李保国、王子强、黄大年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塑造了光辉形象当代人民教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3、监督查处违反师德行为。 对一些学校教师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及时监督和查处,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三)深入推进培训培训改革,教师教育质量显着提升
1.以制度支撑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布局和结构优化,逐步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目前,全国有187所师范院校、383所非师范院校开展教师教育,47所示范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被认定,国家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101个,国家职业教师培训基地10个。教育中心已经建立。 教师企业实习基地引导各地建立300个省级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580多个教师企业实习单位,初步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主体的国家教师教育示范基地。构建以发展中心为纽带、优质中为实践基地、开放、协同、互联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2.以标准为引领,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一是出台幼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出台《农村教师培训指南》《农村校长培训指南》《农村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教师(试行)》、《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标准》《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等文件为教师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见》培训机构学英语,确保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长不少于一学期。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中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教师培训学分认定标准、严格审核认定等八项创新举措扩大教师培训学分,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 三、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办法》,从人员条件、聘任程序、组织机构等方面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管理和资金来源。 会同国务院国资委等6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出台企业参与教师企业实践的支持政策,要求教师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含实习导师)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习。
3、以重大项目为例,提高培训水平。 一是通过深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 2012年至2016年,6所部属师范院校共培养免费师范毕业生5.2万人,合同就业率96.5%,其中90.3%到中西部地区中任教。 在教育部所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示范带动下,28个省份通过公费培养、返岗等多种方式对当地师范生实施免费教育政策。 每年有4.1万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直接到农村支教。 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从62所高校中遴选出80个项目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建立新的“三位一体”协同健全高校、地方政府、中教师教育机制,积极推进“4+2”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中教师综合培养模式。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200门课程全部在“爱课网”免费共享。加大教育硕士培养力度,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计划,推广“4+2”连贯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2012年至2016年教育部:教育行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年资达7.75万元,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保送研究生免试攻读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方式,吸引5500多名优秀本科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是根据需要分类别、分层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400万元,支持80个优秀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 2012年至2016年英语培训,“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西部项目、国家幼园教师培训项目共投入93.5亿元,培训中教师和校长957万人次。 启动实施全国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程,累计培训教师940万余人次。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支持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完成300个职业教师专业培训点建设培训,开发100个中等职业本科专业教师培训项目和800门核心课程、专题教材和数字资源。 启动实施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新教师培训示范程。 2016年,全国首批100名高校教师培训师培训完成。 选定12所高校承办该项目,对中西部地区12个项目省份的高校2000名新教师进行培训。
(四)提高地位和,进一步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1.开展国家级奖励作。 一是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2014年评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20项,其中特等奖5项。 二是会同中组部开展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选拔作。 三届选拔教师近400名,覆盖大学、、等各级教育领域,每位名师获得50万元资助。
2.提高生活水平和福利。 通过政策宣传、经验交流、研究推广、监督检查等方式,指导督促地方政府依法改善教师。 一是依法保证教师平均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地方公务员平均资水平。 二是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教育行业国有单位职平均年资水平由2010年的3.98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7.75万元。
(五)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1.开展中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参与改革试点。 资格考试方面,共组织全国教师资格考试11项。 共有515.8万人次参加笔试,180.8万人次通过考试。 共有192.1万人参加面试,134.2万人通过面试。 常规注册方面,共有33万所中505万名教师申请首次注册,其中499万人通过注册,通过率达98.8%。 超过 58,000 名教师被拒绝注册或被暂停注册。 改革试点作对严格控制教师进入、加强中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促进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轮换。 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交流轮换。 制度化、常态化的目标是鼓励和支持各地推进“县(区)管校生”管理改革。 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出台了专项政策文件。 福建省等县(市、区)全面启动交流轮岗作,试点县(区)逐步常态化。 2014年,启动了首批“县(区)校”管理改革示范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北京市东城区等19家申报单位入选第一批义务教育教师“县(区)属校”管理改革示范区。2017年启动第二批示范区建设,评选出30家单位,通过总结和肯定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突破交流轮换的制度瓶颈。
3.完善中校领导管理制度。 一是规范中领导班子管理。 配合中组部出台《中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围绕任职资格、选拔办法、任用管理、任期目标、考核评价、职业发展和监督约束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二是试行校长排名制度。 指导上海、苏州、潍坊、青岛、北京、天津等地试行校长职级制度,取消校长行政级别,鼓励校长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作,鼓励校长向学者型转变和专家型校长。
4.深化中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中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各地结合实际,相继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目前,32个省份均已完成改革后的首次审核作。 中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首次设立高级职称。 2016年,近3000人获得教师职称,开辟了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受到中教师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充分调动了广大中教师的积极性,为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5.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加强师德评价,突出教育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评价、注重社会服务评估,完善科研评估导向培训机构,引领教学专业。 大力推动制定和建立各类考核评价政策联动机制,激发高校教师教学、育人、科研、创新创业活力。 确定并公布中国人民大学等40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引领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