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北京男排主帅刘旭东不肯让任何一名球员落后。图/视觉中国
北京男排老队员们带领小队员们分组讨论学习。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按照原计划,北汽男排本应在2月2日首次亮相新赛季的中国男排超级联赛,为此,全队从大年就开始集结备战。新赛季的第一场比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排协于2月初宣布暂停本赛季所有国内男排联赛。尽管疫情打乱了北京队的计划学英语老友记,但全队仍在封闭训练营积极备战,为随时可能恢复的联赛做好充分准备。本赛季,连续四年获得亚军的北京男排将全力争冠。
训练营
准备期长有利有弊
从2020年1月26日大年集结到现在,北京男排已经在木樨园体校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全封闭训练。
近三个月来学英语老友记,北京男排的训练是分阶段进行的。春节期间球队第一次集结时,他们就以正常的节奏备战联赛。练习了近一周后学英语,联赛宣布暂停;此后阿卡索,北京男排的训练以身体为主体,技术为补充(身体占60%,技术占40%)。月;目前,球队再次进行调整,体能和技术训练占一半。
对于北京男排的小伙子们来说,自从成为运动员那天起,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近三个月没有比赛的情况。
北京男排主教练刘旭东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备战时间长对于北京队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一方面,备战期的延长确实给了球队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给了两名从国家队归来的球员足够的时间来养伤。从团队配合和伤病恢复来看,都是积极的方面。
但同时,准备期过长的弊端也很明显。长期封闭、高强度、枯燥的训练,会导致队员身心疲劳。此外,近三个月没有与外线球队进行比赛或对抗,训练后无法快速验证结果。这两点对于球队来说都是不利的。
补课
商业和文化都要强大
为了克服长期备战、无比赛可打、训练结果反馈不及时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北京男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每次训练,球队都会携带视频设备,对每天早上的训练和对抗进行记录和存档。当天下午,队员们根据视频找出了自己的不足,然后解决了,第二天再次练习。 “既然没有其他队伍可以和你竞争,那就自己去比一比吧。”刘旭东说道。
此外,刘旭东还对球队进行了分组,由各方面能力都不错的老将带队。每个老队员负责1到2名年轻队员。小组一起练习找出问题,然后课后通过额外练习或视频分组解决,一一攻克。同时,队员们也会一些比赛视频和经典对抗,以更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能力。
经过近三个月的封闭训练,不与社会接触,不与家人见面,队员们难免出现精神疲劳。为了球员的心理健康,北汽男排也做了特别安排。
刘旭东介绍,除了训练之外,球队还每周安排2到3次英语课,通过美剧《老友记》学习,并由球队讲解;此外,外籍体能外教也会教授一些额外的知识,包括体能和营养课,不时穿插在日常训练中。
“团队成员劳逸结合、生活充实很重要,这段时间能有时间补课真好!”刘旭东说道。
恢复
两国手伤痊愈后可以随时比赛
虽然训练比较枯燥,但目前北京男排的情绪和精力都不错,其中包括两名国家队队员。
今年1月10日,奥运会预选赛结束三天后,两名国手江川和刘力宾重返北京男排。经过国家队的高强度比赛,两位国手都非常疲惫、受伤。江川在奥运会资格赛中扭伤了脚学英语老友记,无法跳跃。刘力宾在国家队一直靠止痛生存。在归队初期,他们必须有一个缓冲时间来调整。
在球队平时的合练中,两位国手都会一起训练,但教练组会根据他们的伤病情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比如江川的脚不好,所以我们尽量不让他做跳跃动作,但我们每天都会和球队正常练习传球和防守。
联赛停摆、备战期延长,给了两位国手充足的养伤时间。再加上北京队的防护训练,目前江川和刘力宾的恢复情况非常乐观。 “现在如果有比赛的话,随时都可以上场,伤病情况比刚回来时好多了,两个人训练心情也很好。”刘旭东说道。
连接
3名外援“跟随”管理
准确来说,北京男排目前集训中缺三名球员学英语,分别是本赛季的三名外援——世界男排联赛最佳二传、伊朗名将马鲁夫、最佳副攻在世界男排联赛中,法国名将。勒鲁,还有连续两个赛季效力北汽男排的古巴球星莱昂纳多。联赛宣布停摆后,包括北京队在内的各队外援均返回各自国家。
即便如此,球队在出发前还是提出了要求,回国后必须保证训练。虽然他们无法在各自国家进行有球训练学英语老友记,但体能训练还是要维持,球队还对他们实行远程“跟踪”管理。
体能教练将与三名外援保持实时沟通通过《老友记》来学习英语,定期安排训练计划。外籍球员应该制作视频并定期反馈训练内容。外援虽然不能和队友一起训练,但他们都是球队的一部分。刘旭东教练表示,即使在疫情之下,也不会落下任何一名球员。
至于联赛什么时候恢复、是否会恢复、恢复后会采用什么形式?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接下来,北京男排将继续维持目前的有效赛程:一半体力,一半技术;技术上,他们会一起练习,发现问题并分别解决;在生活中,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在业务学习和文化学习上。
如果未来继续延长备战时间,球队还将在学校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和兴奋度。对于北京男排来说,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撰稿/新京报记者 邓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