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知识的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提炼知识晶体,才是提升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确定知识来源
王小波曾经讲过一个笑话:
二战期间,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名新兵非常紧张,就给了他一块口香糖。
“你感觉好些了吗?” 将军问道。
“好多了,先生。但是为什么这口香糖没有味道呢?” 士兵问道。
“因为我嚼过它,”将军说。
我们身边有大量的“嚼口香糖”信息——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区转发的各种内容和信息,书架上名人、好友推荐的各种书籍,以及各种二手、三手、二手书。第四手资料。 信息是无穷无尽的。
面对知识焦虑,这些信息“嚼口香糖”确实能让你平静一点,而且为了不让你觉得无味,大量的“辣”、“鸡精”、“味精”、GIF(图)文件格式)添加了动和美女照片,味道虽然不好,但习惯了之后,就永远无法享受到真正优质知识的味道了。 因为你找不到知识的源泉。
我看到了长江的源头。 很难想象我在上海看到的长江像大海一样雄伟。 源头很细,似乎躺着就能挡住。 知识的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的发源地,也是知识的创造地。 源码的知识集中度和质量极高,具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本概念。 下游,离源头越远,支流就越多,掺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门学问掺入太多杂质时,可能就掺进了鸡汤。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获得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二手、三手、四手信息,因为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辨别第一手信息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认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手资料:知识的源泉
197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发表了一篇比较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专业技能习得的“10年法则”。 。 他们发现国际象棋大师的长期记忆中有50,000到100,000个棋子,并推测需要10年才能掌握它们。
1976年,埃里克森在西蒙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并与西蒙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 1993年,Erikson和另外两位同事Cromper和Tyschlomer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习得中的作用》。 这是第一手资料。
二手信息:忠实传递第一手信息
2016年,上述论文的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概念被误解了,于是他出版了《刻意练习》一书。 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一个人成为大师并没有明确的时间门槛。 很多互联网创始人并没有花费一万个小时来获得专业技能。 在本书中,埃里克森使用的数据也不是“一万小时规则”。
而且刻意练习与天赋和练习方法有很大关系。 低水平的几个小时的勤奋练习是没有帮助的。 2016 年 11 月,学习专家 Eduardo Briceño 发表了题为“如何在您关心的事情上做得更好?”的 TED 演讲,他也重复了该演讲。 得到了这个观点。 这些书籍和演讲被视为二手信息。
三手信息:以沟通为目的而简化和极化观点的陈述
有一个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1993年发表的论文,他没有提到“刻意练习”的主要概念,只是抓了一个“一万小时规则”写在一本书里。 非常有名的书《离群者》风靡全球。 我猜你从未读过或听说过它。 他在书中饱含深情地表达: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非凡,并不是因为拥有超强的天赋,而是因为不断的努力。 通过一万小时的练习,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变成非凡。 毫无疑问,努力作是卓越的必要条件,但一万小时并不是真正的成功之路。 这是第三手资料。
第四手资料:各种动机下充满个人经历的情感表达
有无数的公众号、人生教练、培训师和励志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解读“一万小时法则”,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然后提升自己方法。 一段成长之旅,一万小时的专业知识,一万小时的具和方法,还有感人的,这就是第四手。
事实上,如果你有大学英语四级,配合英语,你基本上可以在一小时内读完属于第一手资料的论文,并在4小时内读完《刻意练习》或《外星人》,但显然是后者更有价值。 低,但阅读奖励较高。 大多数人都会被愚弄去学习四手资料练习英语口语的网站,也许他们实际上是盲目练习的,花了100个小时。
这就是认知效率差距。
这就是“真道传之,假道万卷书”。
知识源探测器
能够识别和寻找知识的来源
知识的源泉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验证的人。 他们的一些新鲜想法还没有在头脑和笔记本中进行详细处理练习英语口语的网站,但却是新鲜的、热辣的。 有些知识被系统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圈内人讨论的内容。
第一手研究论文、行业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 通过对话可以获得行业领袖的最新沟通和思考。
二手知识非常有价值,必须忠实地再现,但要有明确的论据和来源。
• 名校教材、MOOC、维基百科推荐的第一手资料;
•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 行业领袖和行业专家推荐的书单和豆单,以及他们的官方账号上发布的文章。
第三手知识是畅销书。 文字已改为公众易于理解、便于传播的文字。 但由于公众的认知能力较低,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和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就是你经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多数人根据个人经历写了很多鸡汤,加入了太多的个人。 让我告诉你一个观点,让你充满无数“鸡精”。
跟随那些站在知识源头的人
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阅读这些内容,记得关注知识源头的人。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源头,如果他们还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话,那他们就真的很幸运了。
在我看来,《get》专栏的作者和最近流行的知识名人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站在科技链的源头、优质图书的源头、创业的最前沿。 他们的表达非常忠实和清晰。
如果你同时订阅几个专栏,很容易发现这些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同样的道理。 看看此时的评论,就能看出不同人的心理水平。 心智水平较低的人会说:“你万维刚这么说,没意思。” 心智层次较高的人会意识到:“你的×××也这么说,有趣。”
后面的人认识到,源头总是聚合统一的,而不是不同的,这就是本质。 多读几遍,多层次、多角度,比给你看另一篇废话多的文章要好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成为知识的源泉
这有点困难。 我们来谈谈如何输出知识。 所以,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最好的办法就是识别一手、二手、三手、四手信息,走到知识的源头,与那些人站在一起。 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名创造知识的人。
朱熹说:“问渠何处如此清,方得活水之源。” 只要你站在源头,你就永远是最新的。
功利性阅读法
我们小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又玩了,不读书了?” 只要你读书,不管读的多慢,读什么书,大人都不会打扰你。 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观念:学习总是有问题的。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缺乏知识、非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肯定比不学习好; 但在当今知识爆炸和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什么”和“如何”总比不学习好。 “只是学习”(做)更重要。
引入一个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效益与时间和精力的比率。 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回报。 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异。 认知效率低的人从事低水平的勤奋。 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真正秘诀是用最本质的资源用高出许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 认知效率比你高很多倍。 大师的技巧在于“输入输出的非线性”。 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具就是“强烈目的”,我称之为功利性阅读。
少读书,极度功利
什么时候学习新知识最有效?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在满足三个先决条件时才是最有效的:目标导向、即时反馈和最近发展区。 简单地说,能解决当前问题、学得会用、难度适中的知识是最有效的。
为什么我在国内12年都学不好英语口语,而在国外3个月就可以交流了? 因为在国外,沟通是必须的,有练习的地方,外国人对你的发音很宽容,而且难度适中。 这个时候,如果三个条件都满足的话,效率就高,学习也快。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阅读“管理者必读的XX书”清单对你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些认知资源目的性较弱,缺乏实践环境,并且有不同程度的难度。 。
那些带有头条新闻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你就会错过一亿”,他们凭空制造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一想,就算你真的遇到了可以让你获得一亿的办法,这就是你现在的问题吗? 这是你现在的水平吗? 这是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以极其功利的方式分配资源
《如何读书》中,读书分为几大类:娱乐类、知识类、智力提升类。
很多人天天学习,但是学习能力却没有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精神力和体力都在下降,所以我感觉“我的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太运转”。 这就是原因。 因为他的主要认知是娱乐和知识——即使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你的学习能力。
比如我自己这个月的认知资源分配:
认知阅读:《当人类之星闪耀时》、《反脆弱》等书籍中的写作技巧,为写书做准备。 提高心理认知是非常困难的。 它是一门“学问”,需要长时间、系统的阅读。 我通常在早上或深夜做。
知识阅读:各种行业调查报告、行业论坛,以及《生活设计》《职业混沌论》《读懂电影》《好好学习》等大量专业书籍。 信息阅读的目标是了解一些东西,因此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
娱乐阅读:如《爱情刽子手》、《理想午后》、以及各种电影……娱乐阅读主要用于放松和熏陶。 认知资源可能非常低。 当你累了的时候,翻几页,比如把事情讲两遍。 当我读到它时,我感觉我改变了主意。
因此,一定要克制住以极其功利的方式去买书和分配资源的欲望——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区分三种阅读方式,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阅读
最愚蠢的方法就是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继续阅读。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读书评。 中文看豆瓣练习英语口语的网站,英文看亚马逊国外评论。 它通常非常有用。 并排比较几本书并选择一本。
然后查看目录,大多数图书购买网站上都提供该目录。 书的内容和框架你大体都知道,有时有趣的序言也值得一读。 最后看具体章节。 直接跳到重要章节,从目录开始系统学习。
选择一本书确实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英语口语的网站,但与花几个小时在一本无用的书上相比,你的认知效率不是提高了很多吗?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
因为人脑是一个认知守财奴,所以我们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不费脑力的方式,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读的书,说:“读一些书没有什么错,大家都在读。” 阅读。” 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寻求阅读的回报。 功利性阅读方法选择在获得阅读奖励之前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资源,带着问题进入。 只需这三步就能让你超越90%的人。
一切好的方法都是反人类的。
提取知识结晶
我们都知道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相同的碳原子组成的,但是金刚石的碳原子之间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六面体晶体结构。 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坚硬的物质。 金刚石的硬度来自于它的结构。
另一个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 松散的沙子根本抓不住,一用力就会散开。 但与水泥和石头混合后英语培训,这些东西之间就会形成晶体,散落的沙子可以建造高楼大厦。
对于知识来说也是如此。 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结构非常重要。 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知识就会形成“知识晶体”。 当知识从散装变成晶体时,它变得不易磨损,非常坚固,并且易于整体提取。
我遇到一个1990年出生的孩子,他很擅长这个。 虽然大学毕业才三年,但他已经是日10万元的企业咨询老手了。 他可以对付大部分辛苦作多年的创业者,靠的是他十足的知识结晶。 比如大家都在说女生生完作和事业之后作有多难。 然后就会有抱怨,偶尔也会有人聪明,说出一些睿智的话。 他基本上会听一会,实际上是在脑海中寻找“水晶”,最后他会说:“你所说的问题,按照心理学家Saber的说法英语,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活中角 {MOD}平衡的问题。”
你看,知识的多少并不是关键。 大脑中的知识能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是提取知识能力的关键。 如果读完就记不住,一开口就忘了,或者明明记得却说不出来,那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知识晶体? 以下是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关联、树、序列、数据。 你可以简单地称之为“管树(树)记(序)记(数)”
——知识晶体有能力让你合上书本,仍能讲述。
树结构:体现事物的层次关系和包含关系
树结构其实是人类知识最常见的结晶,所以放在第一位。
最经典的树结构是一本书的目录。 再比如,知识管理分为三个部分:知识存储、知识抽取、知识呈现,是典型的树形结构。
这是一种以树形形式处理知识并将其编译成公式的好方法。
相关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
比如经常提到的金字塔结构,表现出一种“底层为基础,逐步升级”的关系,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漏斗则正好相反。 表现出“上面不要,下面就漏”的关系,比如求职金字塔。
还有典型的四点法,比如大家熟悉的SWOT分析法——时间管理的“重要-紧急”四象限,它展示了评价的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让我给你展示另一张有趣的图,展示三个元素更有趣的重叠关系。
好人在哪里
公式也是关系结构,例如E=mc²,它显示了能量、质量和光速之间的关系。
我们也用这个公式:定位=行业××职位。
顺序关系:体现顺序和因果关系
顺序关系是一种类似流程图的知识结构,用来展示事物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
最常见的是作流程图练习英语口语的网站 “一万小时法则”是大局,但其背后的真相或许更令人震惊学英语,例如说明手册中的分步指南(第一步、第二步,然后第三步)。 再比如我提到的“不要从第一页开始阅读”,这是典型的顺序关系:找到一本书——目录——章节。
一件事情只有从上到下完成之后才算完成。 这些是典型的因果结构。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最后一个知识结构是数据结构。 常见的条形图、饼图、增长曲线……数据结构图展示了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就不赘述了。
世界上不存在“金子总会发光”的事情。 如果不经过提炼,含金量高的黄金就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根本看不出来。 你花了这么长时间研究了很多知识,相当于在家里堆了一堆矿石。 请将它们提取出来并转化为晶体。
阅读大量知识结晶
不仅仅是看,还要思考模型每次希望表达的关系。
尝试模仿知识晶体
看到模型后,不妨自己凭记忆出来。 更好的方法是向其他人解释。 然后看看与原来结构的差异,找到差距并进行调整。 因为你的知识结构不同,呈现的方法和模型也会不同。 久而久之,如果你脑子里有了足够多的模块,知识就会自动按照模型存储起来。 创建自己的知识晶体 既然知道了知识晶体提取的重要性,那么你可以尝试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吗?
寻找知识的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提炼知识晶体,才是提升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