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历史沿革,莱州由来你知道多少?

2025-07-30 00:21发布

莱州拥有悠久的过往,根据考古遗址的发现,在距今约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的居住与繁衍。

在唐尧和虞舜的时代,这片土地属于莱夷。到了夏朝,东夷族在此建立了国家,其都城位于现今城区北部的过西村东侧,后来被夏后所灭,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夏朝的版图,属于青州管辖。商朝时期,这里成为了莱侯国,莱都位于现今城区西南的胶莱河附近,隶属于营州。到了周朝春秋时期,这里又成为了莱子国。在周灵王五年(前567年),齐侯灭掉了莱国,将莱子迁至莒地,位于齐国的东部,从此开始被称为东莱,归属于齐国。战国时期,设立夜间治理机构,该机构所在之地称为夜邑,位于现今城区周边,隶属于齐国。齐襄王在位五年(公元前279年),襄王对安平君(田单)进行封赏,增加夜邑的封地至万户,其疆域东至黄海。秦朝时期,该地成为齐郡的东部边界。在刘项争霸之际,该地属于胶东郡。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在现今市区范围内设立了掖县、当利县、阳乐县、阳石县、临朐县、曲成县六个县,这些县均隶属于青州东莱郡,郡治设在掖县城。掖县,得名于掖水,县城位于现今的市区。其地域南部始于柞村(与阳石县相接),北部延伸至路个庄(靠近临朐县),东部边界至驿道(毗邻曲成县),西部濒临渤海,西南部直至神堂(与阳乐县相连)。利故古城位于路旺镇侯家村,县境南部延伸至平度县灰埠地区。阳乐古城位于路旺镇杲村。阳石古城位于利故古城东侧,今夏邱堡北侧,县境南部直至大泽山莱州外教一对一,东部延伸至郭家。临朐故城位于现今大原镇朱旺村境内,曲成故城则坐落在远西曲成村,而西曲成村以西及西南部地区均属于现在的莱州市范围。在王莽时期,将掖县更名为掖通外教,当利县改称为东莱亭,阳乐县改为延乐县,阳石县更名为识命县,临朐县则被改为监朐县。至于曲成县,名称未变,依然隶属于青州的东莱郡。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县名。临朐、阳乐、阳石三县被撤销并入掖县,利卢(原名为莽改平度莱州**历史沿革,莱州由来你知道多少?,现更名为利卢)则并入当利县,同时,掖县和当利县被升格为侯国,曲成县保持不变,这些地区均隶属于青州东莱郡,郡治迁移至黄县城。

三国时期,魏国将侯国改设为县。目前该市境内设有掖县、当利县和曲成县三县,它们都隶属于青州的东莱郡。在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掖县和当利县被改为侯相,而曲成县则保持原状。同时,东莱郡被升格为东莱国,国都也从掖城迁回。到了东晋和十六国时期,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晋朝南迁后,掖县和当利县的侯相以及曲成县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多个国家所统治。晋安帝义熙六年,刘裕成功击败南燕,使该地区重新纳入晋朝的统治之下。此时,原掖、当利二侯所辖地区被改设为县,而曲成县则保持不变,三者均隶属于青州东莱郡。进入南北朝时期,从宋武帝永初元年到明帝泰始六年英语培训,青州境内的掖县、当利县和曲成县一直属于南朝刘宋的统治,隶属于青州东莱郡,郡治也迁移至曲成县城。然而,在北魏夺取青州之后,这三县便转归北魏统治。献文帝在皇兴四年(470年)时,将青州东部地区划分为新的光州,州治设在掖城,并以州内流经的光水(现今的三里合子河)作为州名。同时,曲城也被划分为东西两个县。该区域内共设有掖县、当利县、西曲成县和东曲成县四个县。其中,掖县、西曲成县和东曲成县隶属于东莱郡,郡治迁至掖城。当利县则归属于长广郡,郡治位于胶东城(今平度城)。当利县南部原属平度县的地域被划归为胶东县。这一行政区划在东魏时期得以延续。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利县、西曲成县、东曲成县三县被并入掖县,此时该县的疆域东至现今远市的东部边界,继续隶属于光州东莱郡。北周时期沿袭此划分。到了隋朝,该区域的行政区划仍为掖县。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东莱郡被废除,光州更名为莱州,而州治依然设在掖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莱州又被改称为东莱郡。进入唐朝,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东莱郡再次更名为莱州,州治依旧位于掖城。掖县分设了当利、曲成、曲台三县,县城位于掖城北关村北侧五十米,这三县同样隶属于莱州。在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当利、曲成、曲台三县被并入了掖县。到了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莱州被更名为东莱郡。然而,在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莱州又恢复了原名。在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掖县均属于莱州管辖。北宋时期沿袭了这一制度。金代也是如此,掖县依旧隶属于莱州。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将掖县东部原东曲成县的部分区域以及黄县西南部地区划出,设立了远县,县城位于罗峰镇。掖县东部边界与远县相邻,向北延伸至城后万家,同样与远县相接,西南方向则靠近沙河、土山一带,紧邻平度县,其边界范围与现今的市域大致相同。尽管后来边界村庄有所增减,但整体变动不大。元朝时期继承了这一行政区划。到了明朝,远县依旧属于掖县,隶属于莱州府。莱州府的治所设在掖城。清朝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民国时期,1913年莱州府被撤销,次年1914年,掖县划归胶东道,该道治所设在烟台。到了1925年,掖县又改隶莱胶道,此时治所移至胶县。到了1928年,道制被废除,县成为自治的基本单位,掖县直接隶属于山东省。1938年2月,日军攻占掖城,国民党县政府被迫迁至消水庄村,并在那里解散。3月份,中共掖县县委领导了玉皇顶的抗日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日伪政权,并建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八月学英语,以掖县、黄县、蓬莱县三地的抗日民主政权为根基,设立了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该专署的办公地点设在黄县。到了1939年12月莱州外教一对一,掖县、黄县、蓬莱县三县联合的行政办事机构在掖县的周官庄正式建立。

1940年11月,胶东区**在掖县设立了西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同时将掖县南部区域以掖城大十字口为分界线,独立设置成了掖南县。这两个县级行政单位莱州外教一对一,都属于西海地区的管辖范围内。

新中国成立之初,该地区名为掖县和掖南县,两地的县政府分别设在掖城和湾头村。到了1950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它们划归莱阳专区管辖。1952年,掖南县政府搬迁至沙河镇。再经过1956年3月的行政区划调整,掖南县整个区域并入掖县,从而恢复了掖县的辖区范围。到了1958年11月,该地区又划归烟台专区。最后,在1983年11月,它成为了烟台市的一部分。1988年4月,掖县被撤销,莱州市应运而生,该市以古莱州府的旧址为名莱州外教一对一,成为山东省下辖的县级市,同时烟台市对其实施代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