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俄语文学系的直接前身是清朝同文馆(1862年)设立的俄文馆(1863年)。1902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9年,在校长蔡元培主持下,北京大学撤校改系。1920年,俄罗斯文学系正式成立,首任系主任为时任教务长的顾孟遇。在仅有的两届学生中,涌现出了革命烈士任国桢、著名家曹景华等杰出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卡索,1951年,在曹景华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完成了俄语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俄语系”)的重建。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的俄语师生齐聚燕园,开启了北京大学俄语系近代专业发展之路。在曹景华、魏璜女、龚仁芳、李玉珍、田宝琪、王敏源等前辈学者的关心和培养下,俄语系培养出了张秋华、左绍兴、刘晓波、岳凤林、彭克训、李济生、乔振绪、臧忠伦、徐志芳、吴依依、李明斌、顾云普以及王志良、张二、陈深、丁禄、马龙山、陆勇、令继尧、彭训侯等杰出学者、家、教育家。
改革开放后,俄语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设立硕士点,1990年设立博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东方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联合成立俄语系。彭克勋、吴贻懿、李明斌、李毓珍、陈俊华、李国臣、陈玫、任光宣等教授成为俄语系教学和科研的核心力量。在老一辈学者的精心培养和关爱下,年轻一代也逐渐成长起来,为俄语系今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年来,老一辈学者艰苦创业,成绩斐然,许多人曾荣获苏联、俄罗斯颁发的普希金奖章、高尔基奖章、普京奖章等荣誉,十余位教授被授予高级职称,6位教授荣获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2. 职业现状
俄语系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北京俄语一对一外教,长聘副教授2人,在职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常驻俄语外教1人。该系每年收本科生16-1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8人左右。
俄语系秉承北大“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人才培养宗旨和俄语系“研究俄语、探究俄罗斯事务”的教学传统,贯彻以学生为本、立德育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三类,每学期每周为本科生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课程80余学时。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才华与潜能。
俄语系常年举办“曹敬华俄罗斯研究系列讲座”,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院举办学术讲座,主办各类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接待外国政要、国际友人、作家、艺术家的来访,成为各方友好交流的重要平台。
3. 专业功能
俄语专业响应“新文科”倡议,贯彻“强化基础、推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本科教育十六字方针阿卡索外教,深化专业改革,凝聚北大特 {MOD},培养新型俄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以下特 {MOD}:
俄语系历来重视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在职教师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产出、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表现优异。主持或参与的《新编欧洲文学史》《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综合型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俄语词类间过渡现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资助项目《果戈理:心灵的事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俄语系已形成了一批年轻而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包括基础俄语及其辅助团队、高级俄语、文学、、文化国情等团队。各团队及成员既有分,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齐心协力为创建国家“一流专业”贡献力量。
专业基础扎实,课程体系完备。自2016年以来,经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俄语专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初、高级俄语语言文学与文化教学各有侧重,以核心课程为先导,以基础课程为支撑,以特 {MOD}选修课程为拓展,使学生逐步提高专业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以基础俄语、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国情课程为核心,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高级教学坚持“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理念,通过高级俄语、文学选修等课程强化学生综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在多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力与竞争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自我发展提供保障。
注重教学改革创新英语培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俄语系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主编、参编了《走遍俄罗斯》《新俄语语法》《俄罗斯文学简史》《俄罗斯文学名著解析》《俄语应用写作》等精品教材。教师通过设立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北京俄语一对一外教,形成更多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推进交叉学科研究,培养新型人才。俄语系在积极开展本专业教学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外语与外国史、外语与外国考古、古典文献学等交叉学科联合培养项目的建设,牵头试点“多语种国际优秀外语人才尖子生培养实验班项目”,支持本专业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吸收其他专业学生学习俄语。不仅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知识储备的外语专业学生,还培养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一定外语能力的非本专业学生,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综合型外语人才。目前,已有数十名外语、外国史专业学生顺利结业,在民族、地方史研究领域崭露头角。首届“多语种国际优秀外语人才尖子生培养实验班”主要课程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经过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以俄语专业三分之一的时间达到了俄语专业四级资格水平,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实践。俄语系鼓励本科生从事科研和各类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北京俄语一对一外教,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近年来,不少学生参加北大校长基金、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科研心得和作经验。不少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实践团、考察团,到国内外各地参观考察。每年都有不少学生通过国家奖学金、校际交流等方式出国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这些海外经历加深了学生对目标国家国情、文化的切身感受,为今后的发展确立了更加切实可行的目标。
四、教学成果
根据北京大学2016年以来发布的本科教育质量调查报告,俄语专业毕业生对北大本科教育的满意度位居前列,特别是在成绩评价与综合考核、学业指导、师生关系等方面满意度较高。俄语专业学生在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京津冀俄语大赛以及各类口译、笔译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或选择其他专业,部分学生选派到外交部等国家和地方党政机关作,部分学生选择到新华社、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事业单位作,还有少生选择自主创业。
目前,该专业已有20余名毕业生继续深造,活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高校的教学第一线,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许多毕业生通过努力北京俄语一对一外教,成为各个岗位、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中有中国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赵国成,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生建学,驻白俄罗斯大使谢小勇,中宣部副部长、全国十佳新闻作者吕岩松,著名俄罗斯研究学者杨成,外交部高级濮阳帆等。
五、总结与展望
从1920年至今,北京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系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历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俄语专业建设硕果累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俄语系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继续砥砺前行,打造全国“一流专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