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 【人物】千里之外探访巴图鲁——启明老人

2024-12-07 00:45发布

赴大连看望那启明

2021年5月3日,我不远万里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拜访了一位非凡的锡伯族巴图鲁(锡伯族英雄)——那启明老人,学习、聆听、记录了92年——老人 老人的启发性红 {MOD}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01

5月1日早上,我从北京火站乘坐6点55分的D45次列前往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在我为期五天的大连之行中,我计划抽出一天时间去看望启明老人。火经过秦皇岛站,我给那老发短信,要五一去大连见那老​​。大约十分钟后,我接到了那老亲自打来的,他很热情地接我。我们以客人的身份去了他家,并约定了见面的时间。

火在辽阳大地上飞驰阿卡索外教,里那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掀开了我尘封的记忆。我的思绪也随着飞驰的火去追寻巴图鲁启明老人的闪亮足迹和闪亮足迹。辉煌成就...

1929年1月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那老出生在辽宁省凤城县蓝旗乡蓝旗村的一个锡伯家庭。 1947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在安东(今丹东)军区警卫团二营四连当战士。 1948年秋,那启明参加了围攻长春、解放沉阳的战斗,立下两项战功。 1950年5月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他被选入空军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1951年1月毕业后加入军队,驾驶喷气式战斗机。 1952年3月,那启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许多战功。他击落了三架敌机,成为该师第一个向敌机开火的人。荣获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 1953年国庆阅兵,他驾驶战机飞越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一段传奇经历和辉煌历史。役前,任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老人的英雄事迹既值得称道,又令人感动。他和千千万万志愿军官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3年5月休后,启明老人华丽转身,从翱翔的雄鹰到卑微的农民,勤奋着书立说,潜心研究锡伯人民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38年了。他的著作记录了锡伯人民伟大的历史成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深入了解大连锡伯族的历史,他走遍了辽南和东部锡伯族聚居的20多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成为考察辽东锡伯人的第一人。他还多次到辽宁沉北新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考察锡伯族的发祥地嘎仙洞。广泛联系锡伯族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界同胞,共享盛事。他变得越来越坚强,并继续写作。参与编写《大连锡伯族民族志》,组织编写《锡伯族图鉴》。本书荣获全国政协优秀文史文献三等奖。特别是他还主持编撰了《锡伯族》。 《中华锡伯人》(两集)、《锡伯人精忠报国》等代表作。因成绩突出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 【人物】千里之外探访巴图鲁——启明老人,荣获全国有为老年精英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的又一新成果《丹东锡伯人》出版,成为锡伯青少年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珍贵参考书。

我认识那老已经三十多年了。那是1989年10月,我去乌鲁木齐八楼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字作会议,和那老住一个房间。我的第一印象是他身体强壮,谦逊,平易近人,知识渊博,我非常尊重他。他跟我讲了很多他在大连丹东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他撰写《丹东锡伯年谱》的情况。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02

北京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学校_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

启明老人(右) 作者葛凤娇(左)

大连是一座风景秀丽、建筑独特的海滨城市。五月的大连,春意盎然,樱花、丁香、桃花、苹果花竞相开放,香气浓郁。 5月3日早上8点30分,大连锡伯协会副会长何志国、副秘书长关绍文开到我住处接我。我们带着吊唁,一起去了大连空军待所。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拜访了著名的锡伯族巴图鲁(英雄)启明那启明及其家人。

那老居住的大连空军休息设施位于黑石角街,南临蔚蓝的大海。社区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据说,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师级以上休干部。当我们走进家乡的大门时,立刻就看到那位精力充沛的老人站在客厅中央,微笑着欢迎我们。我用锡伯族的传统礼仪“大千里”向老人行了个礼阿卡索,以表达我的谢意。我非常尊敬这位老人。看到我们的到来,老人非常兴奋。他握着我的手,连声感谢我远道而来。

这是大连为数不多的海景房之一,采光非常好。那老宽敞明亮的客厅里,透过明亮的窗户,依稀可以看到蔚蓝的大海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春天和煦的阳光照在客厅上,显得温馨而宁静。我们坐在沙发上,一边品尝着来自大连的新鲜樱桃,一边聊天。那老饶有兴致地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2019年10月1日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盛况,开国元勋、英雄阵型都是盛况和他的感受。他在北京期间还向我们讲述了中国解放的情况。军委委员、中央委员安肇庆亲自到官邸看望。他还讲述了自己自费研究东北锡伯族历史文化的轶事,还讲述了他即将出版的《沉阳锡伯族百年志》的。本书的内容和写作过程。令我欣喜若狂的是,他还送给我一本他最近编写出版的厚厚的新书《丹东锡伯人》。这是那老继出版《中国锡伯人》、《丹东锡伯民族志》等书之后的又一新作。这本厚重的书,浸透了那老的心血和汗水。我会仔细阅读它,研究它,并永远保留它。

在与那老的交谈中,何副会长和关副秘书长为我们拍摄了许多照片和视频,给我们留下了这段难忘而美好的时光。这些珍贵的和视频我会永远珍藏在这里。我谨向你们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那老今年已经92岁了,但精神很好,身体状况也很好。交谈中,我向那老询问了他的养生方法和经验。那老给大家介绍了从饮食、起居到如何锻炼等各个方面。他每天的早餐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和2-3片面包。配着果酱吃,还编了一套保健体操。我每天都坚持做,每天早晚坚持散步锻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那老仍然努力作,每天写作两个小时。他房间的电脑桌上,堆放着许多密密麻麻的笔写的稿子。那老说他的几本书都是在这里一字不差打出来的,着实让我感动和佩服。

北京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学校_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

书房的书架上,还放着那老历时近10年完成的200万字巨著《中国锡伯人》。这是那老的代表作之一。本作品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部分。两卷。上卷主要讲述锡伯族离开鲜卑山、迁徙戍守、北魏建立、西迁伊犁驻军、墓志铭、锡氏医术、风俗习惯、崇拜信仰等。第二卷收录了547位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传记。书中收录文物700余件,较系统地展示了秦汉以来锡伯族戍边、建设国家、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文化面貌。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尊重历史、情感真实、图文优美、可读性强,深受读者喜爱。正如《80岁老人编撰的锡伯文化丛书》作者关伟在《中国文物报》(2012年4月15日第4版)上所说,“《中国锡伯人》这本书是一部这部关于锡伯族的书,也记录了锡伯族的历史,是一部汇集了锡伯族研究的巨著,相信《中国锡伯族》这本书将为这座宝库增添光彩。中国锡伯族研究”

03

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_北京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学校_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

中午,大连锡伯族协会安排在附近的日月明餐厅与老人一家共进午餐。餐厅干净宽敞,东北风格的装修,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豪华的包厢、餐桌、餐具,但有的是东西方锡伯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大连锡伯族点的饭菜丰富可口,颇具东北风味。一边品尝家乡美食,一边与东北同胞聊天,畅谈民族情感,探讨弘扬锡伯文化。我还记得我和那老第一次见面是在1989年,当时我们在乌鲁木齐八楼参加新疆锡伯字作会议……

老太太吴翠英阿姨和媳妇也一起吃了午饭。这位女士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精神抖擞,思维敏捷,和蔼可亲,很有气质,对人也很热情。吃饭的时候,吴阿姨好几次给我端来饭菜,请我吃喝。我很受宠若惊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也特别感动。吴阿姨也是东北人。她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她随部队在部队做宣传作。休后,她和那老是挚友,成为无名英雄。她支持并协助那老进行研究和撰写书籍。她曾经陪在那老不远处。万里赴新疆进行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央电视台为两位老人录制了两集名为《爱在爱》的纪录片。

这是东西部锡伯族人民齐聚大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交流互动的美好时刻。虽然时间很短,但那老给我们讲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红 {MOD},那老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会给我留下永恒的回忆。我很荣幸能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与纳其明及其家人见面交谈,这也让我受益匪浅。在那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历尽艰辛,初心不改。他们总是顾全大局,对生活有更强的自觉意识。

临走时,老人夫妇站在月明餐厅门口,充满了亲情。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良久,才向我告别。他说:“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替我跟葛维娜打个呼。”女格维娜2004年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满文文史系毕业后,在大连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从事满文、校勘和研究作。这段时间,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那老一家的很多照顾,在生意上也得到了那老的悉心指导。我眼里含着泪水,看着老人一家慢慢走远。我暗自祝愿老人夫妇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04

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_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_北京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学校

此次纳老之行得到了大连锡伯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在沈阳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连锡伯学会会长关伟打安排副会长何志国、副秘书长关绍文专门陪同我回家乡探望慰问。中午他们在星海公园附近的日明月安排了接待,下午又不厌其烦的开送我去站。这让我非常感动。

大连锡伯社的两位领导素质很高。何志国,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卫生局办公室主任,国家公务员。作稳重灵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文字能力。关少文是一名高端人才,持有国际会计资格证书和国际汉语外教资格证书两项证书。当时,她是中国唯一一位被丹麦大使馆选派免费出国留学的优秀学生。在丹麦留学期间,她还给丹麦生教授汉语。作之余,她一对一帮助愿意学习汉语的丹麦成年人提高口语。回国后,在大连国凯拍卖行从事财务作。我不禁为大连锡伯族拥有如此优秀的人才感到无比自豪。祝何主任和小关前程似锦英语培训,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05

从1989年10月1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八楼召开的新疆锡伯字作会议上第一次见到那老,到今天参观大连空军干部休息所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北京汉语外教一对一,我不仅进一步了解了那老在朝鲜战场上战斗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休后继续写作、潜心研究锡伯族历史文化的许多新成果,丰富和加深了我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的认识。那老。那老是大连市乃至全国锡伯历史文化研究的带头人之一。他是同龄人和年轻一代的真诚朋友和导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胸怀和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感。同时,我越来越感到,继承前人的学术知识、延续我们的学术血统的时间已经不等我们了。

回到站的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彻夜难眠。我想起老人今天给我讲的他休30多年后的研究和著述,以及他对我的谆谆教诲。我不禁想起作家路遥的一句话:“像……像牛一样耕耘,像土地一样给予。”这种为民族文化事业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正是像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一样的吗!

离开大连回到北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5月26日,我应邀前往新疆伊宁,参加伊犁州西迁文化学会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朗卡举办的“西迁博物馆项目建设研讨会”暨锡伯族西迁257周年纪念活动。这段时间,我时常拾起大连的记忆,重温老人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姿,以及他休后在锡伯文化园奋发图强30多年、硕果累累的红 {MOD}。我的心情和想法很复杂。那老的英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来越威严。毫不夸张地说,那老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时代典范、最可爱的人。他也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那样的雄伟、耀眼、高高飘扬。这面旗帜不仅在东北广阔的平原上可以看到,在千里之外的新疆高山戈壁滩上也可以看到,在首都北京也可以看到!

作者:葛凤娇,原新疆民委(宗教局)民政研究所所长、新疆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新疆政协文史专家、副研究员。

锡伯文化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