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想象,俄罗斯与欧洲本应亲密无间!然而,为何欧洲民众对俄罗斯人如此反感?今天,我将探讨俄罗斯的文化与历史。俄罗斯人的血液流淌着欧洲人的血脉,但为何他们难以融入欧洲大家庭?欧洲人为何对俄罗斯人抱有如此强烈的厌恶感?尽管俄罗斯疆域辽阔,但其中三分之二的土地位于亚洲,而非欧洲。
在我们亚洲人印象中,俄罗斯人属于欧洲人。
但是在欧洲人的眼里,俄罗斯人却属于亚洲人。
俄罗斯人信奉的是东正教,而欧洲人多数信奉的是天主教。这两种信仰在根本上是难以融合的。有人指出,俄罗斯在历史上长达243年被蒙古人统治,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有人声称俄罗斯人实际上是混血的白 {MOD}蒙古人。因此,欧洲人对俄罗斯人一直持有排斥态度。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无法断言他的观点有何不妥。然而,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沙皇俄国在历史长河中屡次背信弃义,缺乏诚信,翻脸如翻书一般迅速。它签署过的历史条约,说变就变。那么,俄罗斯人在历史上究竟有哪些背信弃义的行为,以至于让欧洲人对它如此反感呢?
话说在1756六年到1763年之间,欧洲不停的发生战争。
当时局势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英国和普鲁士公国为首的势力,另一方则包括法国、奥地利以及沙俄。原本欧洲的战事与沙俄并无直接关联,然而沙俄却擅自介入。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沙俄渴望融入欧洲,然而在关键时刻却屡屡失利。回顾17世纪的历史,俄罗斯帝国的沙皇更迭频繁,从彼得大帝到伊丽莎白一世,再到后来的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的生父是地道的德国人,而他的母亲安娜,彼得大帝的千金,成年后远嫁至德国。由此可见,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在欧洲各国,皇室家族之间亦存在着紧密的政治联姻和血缘纽带。
英国女王与英国历史上的众多国王们保持着紧密的家族联系,而荷兰的国王安德烈二世,实际上则是英国女王的亲侄女。这种联系不仅仅是通过婚姻关系得以建立,还通过政治联姻等多种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英国诸多君主,曾迎娶来自欧洲大陆不同皇室家族的公主们为配偶,此举有效地加强了英国皇室与欧洲大陆之间的紧密联系。
自伊丽莎白一世登基起,她终身未婚,亦无子嗣。鉴于此,她将姐姐安娜之子彼得三世指定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俄语全称为彼得·费奥多罗维奇三世,他出生于1728年2月21日,逝世于1762年7月17日。他的本名是卡尔·彼得·乌尔里希·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夫。在中国历史上,他被称为彼得三世。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十一位沙皇,同时也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是从1762年1月5日到1762年7月9日。
彼得三世在荷尔斯泰因公国降生,对俄语几乎一窍不通,他是荷尔斯泰因-戈托夫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与彼得一世之女安娜·彼得罗芙娜的子,同时也是她的外孙。由于伊丽莎白一世女皇未婚且无子嗣,他因此被选为继承人。1762年,他登上了俄罗斯沙皇的宝座。作为俄国历史上首位德意志血统的沙皇,在他的统治期间,普鲁士在俄罗斯宫廷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彼得三世登基,战争之痛得以平息,他与腓特烈二世达成和解英语培训,推动军队向普鲁士模式转型,同时废除了贵族的兵役职责,并对东正教旧派信徒的压迫行为上了句号。他的血统源自德国荷尔斯泰因家族,个人利益优先于俄罗斯国家利益,这一立场激起了俄罗斯神职人员、贵族及军人的普遍不满。彼得三世在位仅六个月,便在妻子叶卡捷琳娜(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迫位,紧接着,他在一个月后以一种神秘的方式离世,终年34岁。在叶卡捷琳娜的统治时期,大约有40人假冒彼得三世的身份,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普加乔夫。
德国人起初对俄语一无所知,却奇迹般地晋升为俄罗斯帝国的沙皇。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古代是绝不可想象的。彼得三世内心深处,对德意志文化情有独钟。因此,他在登基后迅速脱离了欧洲战场。实际上,这岂不是对法国和奥地利的背叛?随后,他转而投靠了英国和普鲁士公国。
正是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普鲁士公国得以幸存,否则欧洲德国这个国家将不复存在。这让法国和奥地利气愤不已!对沙俄的指责,简直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哪有如此行事之理。彼得三世对普鲁士公国情有独钟,甚至差点将俄国赠予普鲁士公国!这也难怪,彼得三世毕竟是德意志人。
在这紧急关头,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迅速剥夺了丈夫的权力,手段残忍,不惜杀害亲夫以篡位。这位俄罗斯帝国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的出身地是德意志。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又称叶卡捷琳娜大帝,生于1729年5月2日,逝于1796年11月17日,她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十二位沙皇,同时也是俄罗斯帝国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为1762年7月9日至1796年11月6日。
在1744年,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一世选中了彼得三世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未婚伴侣。
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
1762年,叶卡捷琳娜在发动政变并率领禁卫军后登基。她倡导开明专制,在她的统治时期,俄罗斯向西南方向扩张,参与了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瓜分,从而获得了乌克兰右岸、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部分领土。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她成功夺取了黑海沿岸地区以及克里米亚和库尔兰的部分区域,同时还觊觎着中国黑龙江流域的领土。
叶卡捷琳娜的扩张行为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引发了广大劳苦民众的不满情绪,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一行动不仅催生了普加乔夫起义,还引发了50余次农民起义。
叶卡捷琳娜对土尔扈特东归事件进行了过度剥削农奴以取悦贵族,这一行为使得俄国的农奴制度达到了顶点,对后世消除农奴制度的顽疾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阻碍了俄国业革命的进程。
叶卡捷琳娜统治期间,治理国家有方,成就卓著,使得俄罗斯在那时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她的才华与声望远播,不仅在国内备受尊敬,与彼得一世并驾齐驱,成为俄罗斯人民心中的杰出君主。
然而,她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民众,私生活极度混乱,夺取权力并杀害丈夫,独断专行,拒绝听取忠言,粉饰自己的错误,奢侈浪费,敌视人民的反抗,有人甚至将她视为专横跋扈的暴君。在1796年11月17日,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幸去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后,她依然与法国保持着敌对关系。然而,在对抗法国的战争中,俄国时常变换立场。1807年6月,俄国败给了法国。紧接着,俄国便迅速改变策略,与法国结为兄弟之邦!这一举动令其他欧洲国家都感到困惑不解。
其实这并不令人意外!那时的法国,毕竟是由拿破仑统治,他是个难以对付的对手。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作为战败国,竟然无需支付赔偿!相比之下,普鲁士公国就倒霉了,不得不向法国割让大量领土。沙俄的倒戈真是恰到好处。就在这时,原本坚定反对法国的瑞典,也趁机出手,对瑞典产生了觊觎之心。
1807年外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率领俄军侵占了当时尚属瑞典领土的芬兰。在这场欧洲的宏大战争中,俄罗斯帝国凭借其灵活多变的策略,收获了丰厚的战利品。然而,到了1811年,沙俄突然改变立场。他们拒绝与法国合作俄罗斯人学英语吗,理由是这种合作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原来,沙俄一直觊觎土耳其的领土,意图在黑海地区称霸。但由于法国未能满足沙俄的野心,沙俄对此感到极度不满。我不再与你嬉戏。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拿破仑俄罗斯人学英语吗,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向沙俄发起战争。
实际上俄罗斯人学英语吗,这些事情根本不值一提!真正令人震惊的是沙俄对周边邻国的残忍行径。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沙俄便趁机觊觎东方阿卡索,寻找下手的机会。在1858年至1881年期间,这个俄罗斯帝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走了外东北,总共侵占了清朝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这一段时期,人们原本以为这件事就此平息。谁知道尼古拉斯二世上台以后,又打起了清朝的主意。
尤其是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俄罗斯帝国便觉得时来运转,于是乎在1896年主动向李鸿章及清朝伸出了橄榄枝,提出签订中俄同盟条约,声称是为了共同对抗日本。然而俄罗斯人学英语吗,这一切的背后,却隐藏着他们蓄谋已久的恶意。沙俄的真正意图,乃是想让清朝将东北地区的土地出租给他们,并允许他们在该地区修建铁路。在此之前,外东北已被沙俄所侵占,而今正逐步侵蚀我国内东北,旨在将黄俄罗斯计划的具体实施点定于山海关。
清朝政府认为,投入资金修建铁路不仅能从沙俄那里获得军事支持,而且这笔交易相当划算。1897年11月,德国派遣军舰强行占领了胶州湾,随后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长达99年,并强制同意在山东地区建设两条铁路。
德国对胶州湾的占领引发沙俄以协助清朝抵御德国为名,执意滞留在辽东半岛,且增设了海军设施。沙俄将注意力转向我国东北南部,强行占据了旅顺、大连港口,并企图修建铁路直至旅顺港。
1898年3月,沙俄迫使清政府签署《旅大租地条约》,借此强行占领旅顺与大连港。随后,沙俄对该地区实施了长达七年的殖民统治。《日俄战争》以沙俄的败北告终,战败后的沙俄将旅顺和大连港割让给了日本。依据日俄两国所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沙俄将旅顺、大连的中国领土租借权、中东铁路的运营权等,全部转交给了日本。
1900年俄罗斯与欧洲是一家人?欧洲人为何讨厌俄罗斯人?,八国联军侵华,咱大清还指望沙俄说两句公道话。
沙俄与八国联军并肩作战,对清朝发动攻击。他们言而无信,说背叛就背叛,说倒戈就倒戈,完全没有遵守契约的精神,信誉扫地。因此,欧洲人对俄罗斯持持续排斥态度,这无疑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