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诵英语课文时如何避免死记硬背?
朋友们都知道,背诵和记笔记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才能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我们的问题就归结为:如何才能真正理解英语课文?
突然觉得这个题目太大了,没关系,我们继续拆解:
如果你知道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真正理解了它呢?
如果你知道每句话的意思,你肯定会比不知道某些句子的意思时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每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每句话的中文意思”。
我的理解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懂,不管英语解释得多么精彩,最后老师还是要用中文解释意思。或者说,就算老师真的不解释,学生和家长还是要自己去找原文的。
这样一来,“每句话的中文意思”就可能显得独立于文本,独立存在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满足了:我也懂了!老师就会想:我把每一句话都出来了!但是,请看下面三个进一步细化的问题:
1. 你能用完整的英语句子回答有关文本内容的问题吗?
2、朗读课文时,能否准确地发出意群、准确地断句?
3、能否准确分析文章的组织结构,并概括出文章的要点,帮助记忆?
这三个问题分别从内容、形式、结构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可以说只要能解决这三个问题,文本就会得到深入的分析和充分的处理,文本的背诵就不会是“死记硬背”,而是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1. 理解文本的第一个标志是能够用完整的英语句子回答有关文本内容的问题。一般来说,以下问题可用于检查对话文本的理解:
谁在说话?
他们在谈论什么?
他们在哪里?
现在是几奌?
他们做了什么?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会做什么?
...
对于文章,有无数的问题可以用来检查理解程度。以下是几个例子:
这个 / 段落里都有谁?
他/她/他们做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发生在哪里?
里一共有多少个人?
....
以上问题应以完整的句子回答,而不应简短回答。我们是进行语言培训,要求完整的句子是合理且必要的。
而且,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即使在这个阶段也能保证一定的“引导输出”,因为这并不需要孩子有很强的创造力学英语,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简单调整问题的语序,添加关键信息,就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了。
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会为记忆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不仅对背诵课文有好处,而且对以后的英语写作也有很大的好处。
对于老师来说,检查孩子的阅读理解程度并不难,但是家长可能会说,我不是英语专业的,也不会教英语,怎么检查孩子的阅读理解程度呢?
其实很简单,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英语课文末尾有(也有在课文开头有),作为家长,我们只要多看英语课本,多了解课文前后的阅读理解测试题就可以了。
有些家长朋友可能会问:孩子已经把阅读理解测试题的写在文末了,还有必要再问他们吗?
是的!孩子们写下了,但可能不是他们自己回答的,可能是同学或老师回答的。家长可以再问这些问题,让孩子们用完整的句子回答,而不要看书面。这是一个复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检查他们理解的过程。
2. 大多数人背诵课文的方式是朗读。朗读时能否准确读出意义群——准确地“标点”文本,决定了背诵过程是否准确、流畅,以及这个过程是否能促进语言掌握。毕竟,如果背诵不能促进语言掌握,那背诵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我举个例子:
照顾年迈的父母有时会非常困难。
那么,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怎样划分义群、准确断句呢?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一个take care of。不过不用担心,在我看来,义群划分是这样的:
这可能非常困难
有时
照顾
年迈的父母。
相信很多人会很奇怪:take care of怎么能这样分开呢?这不是一个短语吗?
Take care of 是短语,没错,但是“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各自构成一个紧凑结构,take care 和 of older parents 各自构成一个意义组,这也无妨。Take care of 是短语,但是必须有宾语,不能单独存在,因为 of 需要宾语才能构成紧凑结构。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take care在口语中经常单独使用,而且带有of结构的书名也屡见不鲜:《人性的枷锁》、《人鼠之间》……
当然,我们不可能按照上述的方式一步步朗读,那样就不是正常的英语流了。不过,这种意义群的划分还是很有用的。如果我们只看句子的重音位置(绿 {MOD}粗体标记),就知道这是一个很有节奏的流:
照顾年迈的父母有时会非常困难。
我们看到,该句前半部分以音节“times”结束的节奏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四个“循环”——我们把这个“循环”称为一个“音步”;后半部分以非重读音节“to”开始,至结束形成三个“弱-弱-强-弱-强-弱-强”的音步。
这句话的重音结构换算成图,大致是这样的(有个“弱强”音节限于篇幅就没有包括进去):
上图中,蓝点被分成两排,上排是重读,下排是非重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句子的节奏轻快利落,义群也都在同一基本点上。(当然,我不是音系学专家,这里的分析可能有不妥之处,大家若有所见,欢迎指正。点击本文右下角的“写留言”按钮,提出你的建议。)
看到这里背诵英语课文时怎样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我猜朋友们特别是家长们肯定会喊道:我们不是专业人士,怎么知道该怎么划分义群、该把重音放在哪里呢?
朋友们,我并不是要求你们去分义群、找重音,我只是说,学生学了之后,要能够准确地读出义群和节奏。
当然,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不是强调节奏的体裁(如诗歌、歌曲等),日常对话、常规文章的意义群和节奏就不那么明显,不容易听清、读清。但正是因为如此,掌握这些才更有价值。学会这些之后,英语语言就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话题,而是一个由内而外散发魅力的活体。每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律之美——前提是文章确实写得优美。
如何学习呢?当然是向老师学习。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会讲一些与意义群、重音、节奏相关的知识,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太可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仔细思考。这就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多注意这方面的讲解,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多加练习——尤其是带着理解意义群的目的反复听录音,不断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
3、背诵课文时,我们经常会卡住一段时间。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卡住的地方往往不是单词难读(难的话随便读也可以),而是文章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句子之间起推进和过渡作用的单词和短语。
由此可见,能够清晰地分析文本的组织结构——英语叫organization——并以此来把握文本的整体方向,避免在意义的交叉点上卡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这样的“关键词”可能是连词,如几乎没有……什么时候、一旦、因为、但是、虽然等;可能是时间词,如有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二天晚上;可能是方向词,如在门口、在院子里、在客厅里;也可能是一组数字概念,如吸烟人口、饮人口、英国穷人等。
如果搞不懂这些“缝合”文章的“线索”和“脉络”,背诵起来就很容易卡壳。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把握文章整体逻辑方向的关键。抓住这些线索,充分研究研究,就能避免卡壳,顺利背诵到最后。
那么,家长和朋友可能会问,我不能在家教这些东西!我该怎么办?
其实在家真的没必要教,学校里老师讲课没什么新鲜感,关键是孩子有没有认真听。告诉孩子,这跟课文背诵息息相关,孩子认真听课学英语,课文背诵时间就减半怎么快速背英语课文,说服作就很有效果了!
------------------------------------
说了这么多,“死记硬背”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在效果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很简单。曾经风靡一时的《疯狂英语》的大师李阳曾说过,如果你能读100遍就背诵一篇课文怎么快速背英语课文,那你就是正常人;如果你能读10遍就背诵,那你就是神了!其实,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在学习阶段,一篇中等难度的英语课文,即使读10遍都不够,也绝对用不上100遍。李阳是虚张声势,但他所说的,几乎就是死记硬背和“基于理解的记忆”在效率上的差别。
其他科目只要正常学习,如果背诵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一般都是陷入了“死记硬背”的境地。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英语学习,特别是听课时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到根源,解决它,而不是一味的焦虑和愤怒。
------------------------------------
背诵以理解为主,辅以以下“技巧”,一般来说,朗读十遍即可。
2. 背诵要快、要高效、要省,关键是“尽早尝试”
其实别说十遍了,如果内容不多,看两三遍、三四遍就可以开始背诵了。这就叫“趁早尝试”。如果实在没有足够的信心,那就看五遍再尝试背诵吧。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很简单。第一,节省时间——这是正确的废话;第二,尽早尝试。一旦你能背诵成功,会大大增强你的自信心;第三怎么快速背英语课文,即使失败了,也不可能完全不成功!这样,你就能很快找出困难所在,不会打击你的自信心。
这对夫妇让他们的孩子尽早尝试走路
那有的朋友又会问了,你说“如果内容不多”,我看我们的孩子每次都要背很长一段,那怎么办呢?
这并不难,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将一篇大文章分成几个段落;将一个大段落分成几个小段落……
这样,就能成就大事了!
3.不要怕“背着忘”,做好复习安排(所谓按照科学遗忘曲线安排,无非如此)
这个有三个方面:
1、“尽早尝试”。刚学会背诵后面的内容,就可能忘记之前背过的内容。这并不奇怪,遗忘总是在起作用。不要慌张。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安排“滚动背诵”,即:
背诵完第二段后,再完整地背诵第一、第二段;
背诵第三段后,再完整背诵第一、二、三段;
记住第四段后,完整地背诵第二、第三、第四段。
以此类推,滚动背诵可以弥补“提前尝试”背诵的不足。
其实,即使不背诵,遇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滚动阅读”,效果很好,我也经常这么做。如果能把这种朗读方式和一口气读完一篇长文的方式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
2、背完一篇课文,第二天发现忘记了很多内容,过了一个星期发现忘记的更多。“边记边忘”、“一记就忘”、“怎么也记不住”,都是这种情况。不过,这很正常啊!谁能背得过且过呢?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靠科学地安排复习巩固。
如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非常流行,经常被用来证明某种学习方法、某个培训班、某个英语学习APP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实,合理安排复习,不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懂得的一个道理吗?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要完全按照那个安排来,确实很难。
学习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除非记忆和背诵是重中之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否则很少有人能真正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背诵。如果我背诵完后,每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六小时、十二小时背诵一次,我还需要做其他什么吗?
所以,没关系,学完就休息一下,别让自己那么累!24小时后再复习,一个星期后再复习,基本就完成了。关键不是遗忘曲线,而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与遗忘和平共处。
3、如前所述,记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现实、具体的生活、学习、作中产生的。记忆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在记忆、背诵、复习、巩固时,心态和情绪是否平静、稳定、放松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复习——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回忆——可以在晚上睡觉前进行,因为你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和作,即将休息。如果带着良好的预期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效率会更高怎么快速背英语课文,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如果有良好的亲子互动,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完成这项任务,那就完美了!
4. 聚焦背诵难点,注意“中庸”
我们背诵一段文字的时候,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很长的一段话,往往开头和结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就很难记住了。其实这很好理解:开头和结尾伴随着头脑清晰,有美好的期待,所以容易记住;中间部分伴随着头脑模糊,伴随着“我是谁,我在哪,我该怎么办”三大哲学问题,所以很难记住。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请注意,只背诵两遍中间部分是不够的!当然,背诵两遍肯定有帮助,但还远远不够。
突破中间区难度很大程度上和整篇文章逻辑关系不清晰、作者思路不清晰有关。要突破,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中间区也有它自己的优势:衔接开头和结尾。不妨用思维导图把中间部分和开头结尾的衔接出来阿卡索,搞清楚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提到的“段落结构”分析对这方面也有帮助,小伙伴们可以再看一下。
艾辛格占据“中间位置”
5. 给背诵赋予“意义”,注重后续联系
上面提到,背诵记忆时的心情和心态对背诵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我们还会注意到,100以内的加减运算对于一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掌握,需要反复练习,而对于大多数高的孩子来说,这简直是小菜一碟,不再是这个简单的计算难倒他们。
同样,如果有一种学习活动能够超越记忆,利用记忆,并把成功记忆作为其前提,那么,当我们背诵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后续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记忆本身上,从而更容易快速记忆成功。
那么,这个“出诵、用诵”的活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想想,生活中哪些人需要频繁、大量地背诵台词——两类人:演员和演说家。虽然也有演员不背台词,演说家有提词器,但一般来说,这两类人对背诵还是比较熟悉的,基本是日常。他们背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表演。演说家也是需要表演技巧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背诵活动,如果我们能给孩子安排一个表现活动,一个以成功背诵文章为基础的表现活动,那么毫无疑问,孩子的背诵不会有问题,哪怕背诵的量比平时大一些,对后续活动的期待会淡化甚至抵消背诵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
所以,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三件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比如和孩子一起排练台词,一个人说一句台词。这样对孩子会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表演,或者以不同的角 {MOD}朗读,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2. 可以让学生把对话改写成文章,或者把文章改写成对话,然后背诵或表演。有了改写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
3.在改写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加入一些自己的创造性,他们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你想怎么傻就怎么傻!
------------------------------------
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我合上书本,思考了一下,然后说:
背诵无论多么有用,它都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更不可能成为教学的主体。相比之下,有目的性的多次背诵或许更符合我们实际的教学和学习需求。
关于课文背诵,我就说这么多,其实不只是英语课文背诵需要有条不紊、有技巧,中文课文背诵也一样。
那些认为学习英语“只是死记硬背”的人永远不会意识到其中有这么多的曲折。如果以后有人再这么说,朋友们,把这篇文章扔到他脸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