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好朋友找我帮忙设计一个logo。或许是出于对母校的怀念,又或许是是依托母校的合作项目,他特意提了一个要求——logo的主 {MOD}调必须是“清华紫”。
我去了解了一下,非常漂亮高端的“清华紫”是这样的
这时学英语,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现英语的小编,自然也看到了“清华大学”这个好像还没有和大家讨论过的英文名字。
那么,我们追根溯源,清华大学的英文名称为何是“Tsinghua”清华大学英语,而不叫“Qinghua”呢?
不仅清华大学,中国另一所顶尖大学北京大学在英文中也被称为“Peking University”,而没有写“Beijing”。
我们非常熟悉的青岛啤,写成“Tsingtao”
要解释这样的原因阿卡索外教,首先必须引入一个概念——“邮政拼音”。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拼音,是1955年至1957年国家颁布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主要用于标记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注音符号”。
一般情况下,中文的地名、人名或者特殊头衔可以用拼音直接向外国朋友介绍。
邮政拼音是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用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拼音系统,始于清末,1912年民国成立后仍继续使用,因此在民国时期十分普遍,使用频率也很高。
又因地名在邮戳上最为常见,故称为“邮政拼音”。
据说是基于威妥玛拼音法,但两者在形式上稍有不同,下面列举几个,以供比较。
北京:北平(邮政)、北清(威妥玛)
天津:天津(邮政)、天津(威妥玛邮政)
汕头:汕头(邮政)、汕头(威妥玛)
金门:金门(邮政)、金门(威妥玛)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颁布了新的拼音方案,但邮政拼音和威妥玛拼音并没有完全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清华、北大等高校至今还沿用这个拼音的原因。也有人说,邮政拼音很有历史传承感。这些老牌名校至今还沿用这个英文名外教,年代感和风采感立马就出来了。
北京大学的“Peking”也值得一说。它来自法语单词Pékin。明朝初年定都北京时,“北京”在北方官话中的读音其实与汉语拼音中的Běigīng相近。当时法语中Pékin的读音仍为[pe.kin]。
如果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个发音是比较准确的还原中文的发音。
清代,北京话发生腭化清华大学英语,“京”字声母的读音由g变为j。此外,英语15至18世纪发生元音大推移,“Pe”的读音由原来的[pe]变为[pi:]。
总之清华大学英语,在汉语和英语都在变化的前提下,共同形成了现在的北京话/'pi:'kiŋ/的读音。
除了上图中的北京大学和京剧,另一个常见的称呼是Peking duck——对,Peking roast duck;用来指北京人,用法和英语中其他类似词汇相同——pekingese。
类似地名的拼写为:Nanjing、Shalow、Szechuan...
除了清华、北大之外,苏州大学也使用同一个名字——东吴大学,它的前身是东吴大学,培养了费孝通、杨绛、赵朴初等名人。
邮政字母表借用的威妥玛拼音法也是如此。为什么叫“威妥玛拼音法”呢?——它取自创始人托马斯·弗朗西斯·韦德的名字。当然清华大学为啥不叫“清华”,而叫“清华”?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啊!,如果现在让我们这个名字,那肯定是托马斯·弗朗西斯·韦德。
——威妥玛拼音法,以及现在看起来有些别扭的译法,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像上图中的功夫、豆腐、太极、易经、清明节、宫保鸡丁,都是来自威妥玛拼音,而这些专有名词也因为被吸收进英语,成为了英语中的固定用法。
除了上述专有名词外,一些历史名人的名字也采用威妥玛译法。例如:孙中山、蒋介石、宋庆龄、宋美龄……
无论是邮政字母还是威妥玛拼音,还是英语和汉语,都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
邮政字母和威妥玛拼音的出现虽然是当时特有的,但在当时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如同这些用邮政拼音表示的地名一样清华大学英语,它们是地名,但某种程度上它们又超越了地名,我想这就是它们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