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曲刚博客阿卡索,点击查看原博客
报纸上刊登的清华大学科技馆错字照片
网友问:
曲刚先生您好。前不久,北京头号报纸《京华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清华大学科学馆英文拼写错误》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清华大学科学馆英文拼写错误”清华大学英语,可以找到几十万条信息。这篇报道说,清华大学科学馆门牌上的英文名称“SCIENCE BUILDING”被写成了“SCIENCE BVILDING”。这是一位游客张先生打到报社发现的。他很纳闷学英语,认为清华大学这样一所以严谨著称的大学,又是一个科学馆,怎么会把英文名称拼写错误呢?他认为科学馆经常会有很多生、生参观,这对他们也是一种误导。然而,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的师生,师生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个说打字错误应该更正,一个说该建筑是古建筑清华大学英语,即便有打字错误也不应该更正,应该保护文物。
曲刚先生,清华大学科学馆的英文是不是写错了?如果写错了,为什么不改?如果没有写错,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曲刚回复:
网友您好,清华大学科学馆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也是清华大学的地标建筑,这座建筑始建于1917年清华大学科技馆英文名错误(图),到现在已经快100年了。请大家想一想,在过去的100年里,有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文化学者曾在这座建筑前驻足,看到“bvilding”两个字,其中肯定不乏厉害人物,但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纠正这个几乎写在所有中国人脸上的大错特错呢?
因为,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它只是英语早期的书写方式,你可以把它看作是英语中的繁体汉字。
如今有人质疑“bvilding”是不是笔误,只能反映出当今中国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那就是完全靠死记硬背,没有任何历史文化的阐释。这样学出来的英语不仅呆板、生硬,而且无法衔接过去和将来(就是看到一点古文字就让人眼花缭乱,认不出来)。其实语言文字都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历史,背诵枯燥、陌生的文字、符号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比如字母表的26个字母。人们会脱口而出是“英文”的26个字母,但很少有人知道,最正确的名字是26个“拉丁字母”。它们最早是由一个叫“拉丁”的古老民族使用,所以被称为“拉丁”字母。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定型于2000多年前。定型后一千年,地球上出现了英国,所以26个字母比英国的历史还要早一千年。今天的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其实都没有自己的字母,都是用“拉丁字母”来造字。
拉丁字母最强盛的时期,也是拉丁语最强盛的时期,当时讲拉丁语的人是罗马人,所以拉丁字母又称为“罗马字母”。
为什么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不发明自己的字母,而是借用拉丁语呢?这并不是他们故意占便宜,而是因为讲拉丁语的古罗马人太霸道了。他们在古代长期占领了整个欧洲,逼迫全欧洲都说拉丁语,还把拉丁文和拉丁字母强行塞进了当时还是他们行省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发明自己的字母,而是依然使用拉丁字母呢?那是因为当时的拉丁字母太丰富了,特别是包含了很多文化词汇。自己发明一串字母就等于放弃了集欧洲各民族智慧于一身的拉丁字母库,所以大家都保留并使用了入侵者的字母。
古拉丁字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一千年前的古希腊字母“抄”过来的。不过这个抄袭伪装得非常好,α抄成了a,β抄成了b,δ抄成了d,λ抄成了l,ρ抄成了r,以此类推,就成了今天的26个字母。所以,26个字母的历史,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
这26个字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26个,而是逐渐由近百个图形符号简化为几十个字母,而且它们之间也有改写、合并。如C字母是由S的下半部分构成的(所以按照瞿刚英语说法,C与S都是“分离”的意思),G字母是由C加一条横线构成的(所以按照瞿刚英语说法,G与C也是“分离”的意思),Q字母是由C加一条竖线构成的(但此时q不再是“分离”的意思,而是多个分离的东西连成一条线,所以q是“序列、队列”的意思)……
那么字母U呢?在古希腊,没有字母U,但有一个字母V。这个字母既是辅音又是元音,被称为辅音-元音普通字母。拉丁时期,罗马人在抄写这个字母时,就把V分开,写成辅音,写成元音,V和U看上去基本一样。16世纪,字母U的使用呈现出复古的趋势英语培训,人们把它当作辅音字母使用,创造了许多单词。比如说,问题中的字母u,语言在今天仍然是辅音字母。但这种使用方法显然会造成U和V的混淆,于是古罗马人把两个U连在一起,发明了一个字母W,称之为“双U”(即双u),用来代替U作为辅音使用……就这样清华大学英语,拉丁字母逐渐集结成了今天的26个字母。
因此,U、V、W三个字母是同源的,其中最古老的字母是V,存在于三千年前的古希腊。
就像清末很多文人愿意借讲中国古代文学来炫耀自己的学识一样,当时的西方人也喜欢炫耀。既然孔乙己吃茴香豆时会炫耀“茴”字的四种写法,那么,当时由外国人修建的清华大学科学馆(建于1917年)又何尝不能炫耀一下他们引以为傲的古希腊文化呢?因此,在科学文化极其落后的旧中国北京修建了一座“科学馆”,其英文名称本应为“SCIENCE BUILDING”,却被改为“SCIENCE BVILDING”。
现在你明白了。原来,是当时的外国人孔乙己告诉中国人,“楼”有两种写法。
不管“building”有多少种写法,清华大学科学馆的这个写法肯定没错。报纸上这位姓张的游客,对这个“打错”耿耿于怀。不能怪张先生本人清华大学英语,只能怪我们的英语课没有把英语知识引入进去,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我去过清华大学不止一次,也看过很多次“科学馆”的宣传,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清华大学会有很多人为那个“错别字”而担忧,请大家将本博客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还孔令义一个学术大师的形象,而不是一个错别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