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在备考的你而写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首轮落下帷幕,不少考研考生想要提前备战202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新考研考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考研信息,难免会有各种疑问。记者整理了考研考生关心的问题,并采访了往届考研考生,希望能够帮助2022年考研考生理清信息,合理规划复习安排,力争“一战拿硕”。
考研还是就业?
对于考生来说,是选择考研获取更高的学历、面临汗水和毅力的双重考验考研要考英语吗,还是选择进入职场积累社会经验,需要根据个人发展情况综合考虑。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选择都能保证未来无忧,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考生既不能随波逐流,盲目选择,也不能畏惧困难和挑战,不敢接受未知的挑战。
考生在决定考研之前,应该想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如果考生在本科期间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觉得自己有热情和能力从事学术研究,可以选择考研。因为科研这条路需要扎实的学术专业基础作为支撑,需要热情和兴趣作为动力。
如果考生考研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外教,那么就要思考自己的就业目标是什么,读研是否有利于实现就业目标;如果未来就业目标侧重于实践经验的要求,那么考生可以选择找作积累作经验。
考研到底是怎样的?
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在每年12月底举行,为期两天阿卡索,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在第三天举行,复试在初试成绩公布后举行。
考试第一天为笔试,第一天上午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与管理联考综合能力,下午考试科目为外语。第二天上午考试科目为商务课程1,下午考试科目为商务课程2。第三天为考试时长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第一天考试每科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
复试主要包括笔试和综合面试。笔试主要考查专业课的内容考研要考英语吗,部分高校也会设置英语笔试。综合面试,不同高校针对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测试。但总体上会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英语口语等。
硕士生有哪些不同类型?
硕士生一般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
学术硕士简称学术硕士考研要考英语吗,学术硕士是按照学科设置,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专业硕士学位简称专业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面向专业实践,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受过正规、高水平专业技能训练的高级人才。专业硕士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专业背景的作,如程师、医生、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存在以下几点区别: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硕士培养的是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内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作、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硕士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总之,专业硕士偏向于实践性,学术硕士偏向于学术性。
二是培养方式不同。专业硕士课程以实践应用为导向,针对专业需求,以提高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课与应用课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环节(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学术硕士课程注重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是培养年限不同。培养年限也叫学制。具体来说,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2至3年,学术硕士学制一般为3年。不同院校学制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以当年生院校的政策为准。
第四,导师制不同。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专业硕士采用双导师制,既有校内导师,也有校外(行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学术理论知识指导,校外(行业)导师负责校外实践指导。学术硕士采用单导师制,只有校内导师进行全程指导。
第五,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学术型硕士毕业论文要求内容具有学术性和创新性,一般为学术性论文。专业型硕士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强调论文的应用性。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等均可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考试也有区别:
首先,考试难度不同。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难度略低于学术硕士入学考试。以公共外语考试为例,专业硕士的外语科目大多是英语2考研要考英语吗,而学术硕士的外语科目是英语1。英语2的考试难度略低于英语1。
二是转学要求不同。初审结果公布后备战2022考研,这些问题要清楚,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转学要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学术型硕士考生可以转专业硕士,专业型硕士考生不能转学术型硕士。考生可登录中国研究生生信息网,参考往年目标大学的转学要求。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学费和奖学金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有些高校不为专业硕士生提供宿舍,因此考生在报考时除了考虑培养方式、目标外,还应考虑读研的经济成本,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
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在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之间进行选择。如果考生未来想继续学术深造,可以考虑选择学术型硕士。因为学术型硕士生可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但专业型硕士生如果想攻读博士学位则不能直接申请博士学位,而必须通过考试。如果考生毕业后打算直接进入职场,注重实践训练的专业型硕士比学术型硕士更有优势。
硕士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硕士生的学习模式有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全日制硕士生为全日制学习,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非全日制硕士生学习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周末、节假日或集中上课时间不间断或半半读,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4年。在职硕士生全国联考取消后,非全日制硕士生纳入全国硕士生统一生考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非全日制硕士生的录取门槛难度在不断加大。
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其所在学院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学习年限、学业成绩等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注明学习方式。
除了学习方法,考生在报考时也要清楚定向和非定向的区别。定向是指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非定向是指毕业后没有就业方向,可以自主选择作。目前硕士生大多为非定向,部分特殊项目有定向要求。考生报考前应仔细阅读生简章要求,合理选择。
跨考研是什么?
目前跨考研一般分为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三类。跨学校指报考本科院校以外的学校,跨地区指报考本科院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地区的学校,跨专业指报考本科专业以外的专业。
对于考生来说,跨学科考试是可以的,每年都有考生跨学科(即跨院校、跨地区、跨专业)考试,对于考生来说,跨学科考试意味着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有利于提升自身实力,增加就业优势。
本科学习心理学的肖某,2020年考研时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作为报考院校。作为一名“三跨”考生,他表示:“选择跨新闻传播专业,是因为本科期间参与过一些校园媒体宣传作,这些实践经历让我对新闻传播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备考研究生的过程中外教,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了解甚少,在探索专业课复习方法、调整复习心态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
一方面,跨考可以让考生在发挥本科专业优势的同时,拓宽专业研究视野,在就业时作为复合型人才也会更有优势。另一方面,跨考也意味着考试难度的提升,全新的学校和专业意味着考生要跳出本科的“舒适区”,鼓起再次学习的勇气。跨地区考研的竞争压力会更大,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聚集了不少知名高校,往年报考这些地区高校的考生数量比较多,竞争压力较大,考生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判断。
如何有效获取考研信息?
在复习的同时,考研考生还要打一场“信息战”。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级国际法专业研究生沈启慧分享了自己备考过程中获取信息的一些渠道。
“在复习准备期间,我首先从中国研究生生信息网、地方教育机构官网获取信息,同时也密切关注所报考院校的研究生生网站,这些网站会第一时间发布该校当年的报名、生情况等信息。其次,我从所报考院校的学长学姐那里获取了有效信息,作为考过研的人,他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备考建议,可以帮助考研的考生少走弯路。最后,还有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虽然网上的信息比较杂乱,但真假难辨,需要合理甄别。”沈启晖建议道。
-------------------------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