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刺激的话题,我至少被派出国留学过四次,但用我家乡的方言来说,我差点失败了,或者说几乎成功了,总之,我没有成功。
1959年春末的一天,山东胶南一中的领导颇为神秘地通知我和同学马林让(我的团委介绍人,后来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因非典去世)要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我们这一代人多么向往苏联啊!我个人非常敬佩莫斯科大学,它培养了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等伟大的科学家。但后来,由于中苏关系出现问题益阳外教一对一,留学苏联的计划没有实现。
胶南一中的老校长后来教育我说,如果不能去苏联读书,可以去清华、北大。你们是这个穷地方历史上第一批毕业生,没有共产党和人民的奖学金,怎么可能!努力去吧!每当想起这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前辈的话,我的眼眶就红了。我六的时候就喜欢代数,但是几何学不好,想来想去,我没报考清华。
同年深秋的一天,北京大学西语系的领导通知我和同学刘丽艳(湖南人,原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一秘、益阳师范学院教授、诗人)准备明年去英国留学。
▲李肇星(后排左二)与朝鲜学生在篮球比赛后合影。
我刚到北大不到半年,听到这个消息既惊讶又困惑。北大是第一个让我从“自以为是”迅速转变为“自我批判”的圣地,我舍不得匆忙离开。幸好,第二学期遇到的饥饿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自然取消了送我们这批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后,据说周恩来总理指示,为了方便作益阳外教一对一 我的四次“失败”的留学尝试,可以选派几名会说英语的干部学法语。1965年7月的一天,外交部教育司(后并入干部部)丛文子同志通知我和英谦等人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集习法语,准备次年暑期到日内瓦国际学院留学。英谦是浙江仙居人,我读研究生时和我同住一个宿舍。他爱干净,睡下铺,我喜欢上铺益阳外教一对一,上下床稍麻烦,但不盖被子的话,也不会太显眼。
我们没有想过不服从组织安排,开心地从头开始学法语。我们没有领资,每个月有42.75元的研究生助学金。我记得我们俩每个月都会攒一些钱寄回家。
学习规定之一是,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十点熄灯,不许说中文或英文。全校一共五名学生,四名老师,两名中国老师,两名外教。其中一名外教是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侄女,她上课时爱嚼口香糖,但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实效。次年5月16日外教,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出国留学自然也就不提了。
▲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
1979年元旦英语培训,中美建交,中国年轻人有机会去美国留学,而我已不再年轻,从江西农村调到非洲作七年后,我来到新闻部,在钱其琛、齐怀远、马毓珍三任处长手下作益阳外教一对一,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忘了马主任那天问我愿不愿意去美国弗莱彻学院读一年左右。我想,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了!我答应回去再考虑,可两天后,他就告诉我不要再想了,可能让我留任副主任兼发言人。借用发言人的术语,我当时爽快地答应了马主任的“表态”,没有多想,因为我已经逐渐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
经过四次“失败”的留学经历外教,我懂得了,作为一个公民益阳外教一对一,从政治意义上讲,祖国和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你的机遇和挑战;是你的伟大品格和伟大命运。热爱祖国,并尽最大努力把这种热爱转化为知识、能力和有效劳动,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