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成绩已经公布,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有些考生在查分前信心满满,认为就算考不了400+,400-也应该像从袋子里掏鸡蛋一样,只要把里面的东西捏紧就行了。然而查分后考研考英语吗,他们却一下子从暖炉上掉到了冰窖底——270分,全国线(考生2022年专业分数线为367分)“掉三级”,根本达不到线。
有媒体披露,一位报考辽宁某高校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考生,发现自己的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成绩分别为72分、67分(满分100分),而两门满分150分的专业课成绩却只有60分、71分,两门公共课成绩相差太大,让考生难以面对,而且他的成绩仅为270分,在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二。这让考生怀疑学校在刻意压低分数线,压低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再收高分插班生。
消息一经曝光,立即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站出来为不公辩解”,认为学校“不公平”。他们还发现考研考英语吗,去年学校也曾做过同样的事情:第一志愿考生没有被录取,最终通过调剂录取的都是初试成绩在380分左右的考生。今年,学校仍然试图做同样的事情,再次通过调剂收优秀的高分学生。
考生和网友的质疑不无道理,但质疑终归是质疑,没有证据。而且,这种质疑只是站在考生的角度,为考生着想。如果我们站在考生的角度,站在学校和导师的角度,那就另当别论了。
试想一下,哪个学校和导师不想收优秀的学生呢?而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是知识和能力。如果我们的考生真的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有能力”,答题完美考研首考英语72分,总分270分,考生疑似专业课成绩被“打压”,考官怎么能不给他们高分呢?
如果生学校和导师们不是傻子、精神病患者或者白痴的话,他们不会拒绝优秀的首选学生,而要收留那些“看不起自己”的“转校生”吗?
如果真是这样,生学校和导师们不但自贬身份,更是被驴踢脑袋了——他们在大街上喊:“我不够好,没人报考我的研究生,我不到学生。”那么高智商的人,是怎么当上研究生导师的?
一步来说,就算真如学生和网友所说,是学校和导师故意压低分数,有必要压得这么低吗?去年全国录取线是367分,如果每门都降到100分,总分就是339分,根本离录取线还差得远。而且还有补考,为什么要“降分一半”?这不是明显让人怀疑你吗?
所以,如果学校和导师真的要压低考生的分数,就应该三思而后行,在评分时“小心谨慎”,把假的做得比真的还假,把分数压低到你无话可说的地步,比如给你100分,让你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考”,是全国统一考试,无论是统考科目还是自编科目英语,从出题到阅卷都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如果考生的怀疑属实,学校和导师就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法律问题!学校相关人员会不会为了收一个所谓的“调剂优秀生”而拿自己的饭碗当戏?
其实,“分数压制”的争议每年都在发生,大多数考生认为,自己公共科目分数高,专业科目分数就不应该低!潜台词无非是“我水平高,就是因为公共科目分数高”。按照这个“方向”,考生会认为自己“专业科目还行”,觉得分数低“离谱”,觉得自己被压制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综合素质,水平高的人什么都能干。这种想法具体到学习和考试上,就是你A科好,B科也不会差。但事实并非如此英语培训,现实中与此相反的人大有人在。有无数的学生对某些科目有偏颇,成绩优秀到无可比拟,成绩却一塌糊涂,反之亦然。所以,公共课成绩好,并不一定意味着专业课成绩也会很优秀。
尤其是文学,不仅考知识,还考思维、价值观(观点)。考生答题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思维方向、价值观却不一定与题目要求一致。如果文字精彩,却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观点与之相悖,那么(文章)就毫无价值。这和科学中客观的判断有着根本的区别!
研究生啊研究生,的是研究能力强的学生,不是只会答题的学生,作为考生,你足够优秀,别人怎么能给你降分呢?
从到再到大学,16年(甚至更多)的刻苦学习,考上研究生实属不易。如今分数低,研究生学业白费,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切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拿自己的“本科水平”和“思想觉悟”去揣测、猜忌、怀疑导师。想要长足进步,就应该摆脱焦虑,认真反思考研考英语吗,正确评价自己,不要指望靠舆论就能达到目标。
最后,平湖一追还想跟考生们多说几句,如果去年学校已经“降低分数线”,那今年何必自己来“试压”呢?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平湖一柱原创作品英语,欢迎指点考研考英语吗,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