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经验分享

2023-06-14 20:46发布

1.写在前面

(一)个人

这里有一位从中国社科院上岸的社科生——考研的时候看了很多经验,从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法,并且“发明”了一些学习技巧来对抗我的惰性。 下面我就借这些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正在备考汉硕考研的同学们一些思路和方向。

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2020级双非一科毕业生。 我的专业是向说其他语言的人教授中文。 考研初试总分394分(其中英语74分,思想政治理论课68分,专业课一134分,专业课二118分),复试成绩219分(英语满分+专业课200分),总分613分英语培训,综合排名12(30人录取)。

(二)谈经验

1.考试是一种技能。 一个人可以学习,但不一定要考试。 你可能是文人才,但不一定会写散文。 所以总结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并反复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背专业课的时候,每个知识点都看两遍背下来; 然后马上通过,背下一个知识点; 背了五个之后,我回去把它们都复习了一遍。 把早上背的知识点在中午吃饭前看一遍,晚上睡觉前再看一遍,让自己牢牢记住这个知识点。 习惯了这种适合自己的背书模式后,每天都能完成背书计划英语口语问答,每次背书都有成就感。

2、从暑假开始准备考研也不晚! 7月开始备考,9月进入巩固冲刺状态。 准备第一次考试用了五个月左右,准备第二次考试用了半个月左右。 当时看了很多经验文章,上岸的学长学姐暑假开始二轮复习,让我每天都恐慌怀疑自己。 后来索性破罐子破摔,认真对待每一步,结果还是不错的。 所以你要相信自己,坚持下去。

3、勤奋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注意养成自己的考研作息习惯,让勤奋用习惯来解决,而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 考研后期,每天6点起床,晚上11点回宿舍,一直刷题到1点30分。 一开始很不习惯,早上起来很困,但是坚持了前十五天英语口语问答英语培训,发现六点就能自然醒,每天晚上都觉得不自在做一些题,因为我的身体已经习惯了。

4. 可以玩手机,但不要过度。 我是个手机迷学英语,无聊的时候喜欢玩、吃鸡、刷微博,所以戒掉手机是我考研路上的头等大事。 考研前期,我把手机放在宿舍,吃饭都是用校园卡。 晚上回到宿舍才玩。 我每次打四十分钟作为奖励。 玩完就去洗漱了。 这时候我已经没有那么抗拒学习了,于是赶紧趁热打铁开始研究题。 养成不带手机的习惯就开始带手机,因为吃饭的时候可以听喜马拉雅的专业课录音。

2. 择校

我选择社科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个人层面来说,我对名校有很深的依恋。 而且我觉得考研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之一。 要想考上好学校就必须全力以赴,所以我选择了社科院。

2.在上岸难度上,社科院韩硕是第二年生的,对第一志愿非常保护。 第一年不录取不免试,录取学生40人英语口语问答,总分330分,无单科; 第二年收30名学生,无一人免修,分数线373分,未划出单科。 看了一的题目,发现题目难度比较基础,没有什么奇怪的题目,和阳民、北师大等北方高校的题目差不多,所以不是没有努力作的线索。 2019年进复试的都被录取了,今年我进了36个,录了30个,所以复试的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属于有作就能上岸的类型难的。

3、在地域和师资方面,社会科学院位于北京。 对于韩硕少校来说,未来在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而且社科院师资力量雄厚,上课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此外,学术资源十分丰富,每周都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 和学长学姐接触后,觉得小院无论是人文氛围还是学术氛围都很好,所以决定考社科院。

三、初试复习

(一)统筹备考

七月份之前,零零碎碎的看了几本专业课的书,背了一些词汇,利索的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但是都落空了。 七月,我开始清醒,进入备考状态。

7-8月为打基础阶段。 每天学习八个小时左右,开始背,背单词,也开始刷英语和专业课的练习题。 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两个月的黄金时间。 已经复习一轮的同学要好好利用这两个月继续巩固。 开始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按自己的计划一步步来,不要迷茫。

9-11月为巩固期。 这个阶段基本上整天都在自习室里度过,直到自习室关门。 这个时候是时候开始学习各高校考研全套了,不要停止背单词。 你必须继续背单词。 英语单词和读者将赢得世界。

11月到考试那天是冲刺阶段。 我开始失眠。 我每天晚上都得读题,直到我很累才能入睡。 学完回宿舍的路上,有一次我的心态会崩溃,因为觉得时间不够用。 但幸运的是,我并没有被自己的焦虑和学习节奏所打扰。 考试前感到焦虑是正常的,所以不要夸大自己的焦虑。 总而言之,就是拥抱情绪,解决不了就跟着情绪不断学习。

(二)各科复习计划

英语:英语最重要的是词汇和阅读。 单词一定要背! 碎片化时间可以用APP辅助背单词。 一开始用连连油词,觉得进度太慢,就换成小红书了。 背了前31个单元,然后换成百词斩APP背单词。 基本上,我会在十二分钟内看完五十个单词。 我专业课每小时背五十个单词,这样我一个上午就可以背200个单词了。 吃完午饭回图书馆复习上午背的单词,下午继续背新单词,晚上睡觉前把一天的单词全部过一遍。 这个过程是不是类似于之前背专业课的过程? 这是正确的! 背书最重要的就是重复再重复! 不要偷懒,一定要多重复,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阅读方面,可以跟着一些辅导班学习一些做题技巧,然后反复练习。 我在考英语,真题还没有完全做完,但是阅读题做了三遍。 新收获。 记住单词并阅读和理解。 这两部分完成后,这些问题就不会有困难了。 作文可以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模板,然后背诵写作中用到的单词,这样准备英语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空乘口语英文问答_英语日常口语问答童_英语口语问答

思想政治理论:因为时是文科生,感觉政治基础还不错,所以9月中旬才开始准备。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轻敌了,考试还能考得更好。 政治上的马远、石刚、毛中特,要注意,要仔细领会。 前期是刷选择题,然后总结错题。 一定要有自己的错题本,一定要多总结复习。 一开始懒得总结,后来发现有很多题之前漏过一次,很浪费时间。 所以,一定要多总结,多复习,才能少走弯路。 大题我只是背了肖爷爷的大题,基本所有的知识点都过了,相信大题肖爷爷是对的!

专业课程一:

参考书目是以下两个:

1.《现代汉语》第六版(第一、二册)主编:黄博荣英语口语问答,廖旭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语言学纲要》主编:叶飞生、许同强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研辅导热线(同VX):

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分析题、术语解释、简答题、作文。

其中,咸寒尤为重要! 虽然中国社科院将教学大纲列为参考书,但近两年,专业考试中现代汉语的知识点全部覆盖。 所以现代汉语建议使用地毯式复习法,完全掌握后再简单看syllabus。 暑假我跟着视频课学习现代汉语,每学一章就背一章,做一章习题。 然后在书中标出错题对应的知识点。 学完第二章后,复习上一章的知识。 这么一轮视频课下来,居然复习了四轮,基本内容掌握的差不多了。 9月份开始做真题集。 我基本上把市面上能找到的2017年、18年、19年的汉硕高校真卷都做了一遍,然后和社科院真卷对比,抽取了一些高校真卷和风格相似(如中央人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 之后把同类院校10-19年的真题全部看了一遍,预测社科院的方向。 特别要关注人大的实际问题。 今年的社科院专业一卷,除了作文,和阳敏2014的真题完全一样,一定要好好研究阳敏的真题。 在作文方面,今年的考试题目是《国际汉语教师的使命》。 背了几篇其他学院的范文,找了一些扩展的知识点背诵。 该组合物不需要提前准备。 你可以阅读相关文章,然后摘录一些内容。

专业课程二:

参考书目有以下四篇:

1、《中国文化概论》主编:程玉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编:刘迅,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跨文化交际导论》主编:胡文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外国文化史》主编:孟兆义,曾彦兵 北京大学出版社;

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和问答题。

其中,要特别注意提纲和引言。 中国文化需要在小知识点上进行简单的测试。 建议大家多做题,多总结,形成题感。 大题是根据一些教程书上总结的大题来背的。 前言我和学长们标记了知识点,然后背诵。 基本复习节奏和Major 1一样,暑期背书,9月刷真题,然后把书上通过的知识点做标记,这样就可以总结出考试的常考点。 真题可以参考阳民和北师大的真题。 今年和去年的考试都没有涉及跨文化和外国文化。 我当时并没有认真复习外国文化史。 我只是背了一些跨文化名词解释和案例研究。 使用模板,刷了一些外国文化史的客观题,考试没考上。 不过2021班的报考人数肯定会多一些,题型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大家复习的时候应该看一看,有个印象,以免不会考试时记住一个知识点。

四、复试

复试流程为自我介绍、英语口语问答、专业课问答、综合素质问答。 因为疫情,我们今年的复试是线上进行的,估计明年会有专业的笔试和面试。 复试复试的书和初试的一样,专业课的提问环节基本都是初试的知识点。 在英语问答环节,我提前总结了一些市面上的英语问答,然后背诵。 老师问的问题和你的爱好是什么差不多。 它非常简单,因此您不必担心。 面试的整体氛围很轻松,老师们也很亲切。 所以大方一点,说话有条不紊! 除了自己复习和备考外,我还请去年考过的学长们做了三场复试。 复试的成绩很好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经验分享,让我在正式考试的时候没有那么慌张,也会更有底气。

五、结语

1、学会享受考研的过程。 看书无聊,就背一个知识点,一个五角星,把自己的努力量化成符号,当像打怪兽一样累积五个星号的时候,请自己吃顿大餐或者喝杯奶茶。 “星法”让我的学习充满乐趣,也让我每天都充满成就感,期待着第二天的学习。

2、学会劳逸结合。 在我考研初期,我每周都会抽出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约上没考研的朋友逛街吃饭,或者呆在宿舍看综艺。 为了减轻闲暇时的负罪感,我每周都努力学习,想到这个轻松的下午让我充满动力。 考研后期时间不够,压力大的时候改成晚上听听音乐散步,或者约同学一起去食堂再说吧。 问题方面,毕竟“有经验的”有经验——这样会减轻一些压力,给自己继续学习的动力。

3. 独自学习 寂寞但不孤单。 我考研的时候,没有research fellow。 感觉一个人的话时间安排会比较自由。 学习状态不好就早点去,有动力就学久一点。 但我不能与所有人完全脱节。 有时候会和考研的小伙伴一起吃顿饭,交流一下最近遇到的问题,分享一下找到的资源。 所以你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状态。

我本科的图书馆门前挂着这样的横幅:天下第一好事,莫过于读书。 考研过后,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考研确实很难,但现在回想起来,之前的压抑和烦恼早已荡然无存。 那些奋斗的日子留给我的是发现了这个专业的乐趣,获得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获得了一套适用于生活的学习方法; 看过清晨空荡荡的校园,还记得当时把图书馆的简朴强行带入光彩绚烂的时光,一边一言不发地赞叹人间美景一边背书的幸福感觉。 所以努力,修行,不顾自己,为自己的梦想而去! 我在望京大院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