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人无德大学英语,育人之本在于德。 大学英语课程面向所有非外语专业学生开放,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桥梁让“课思政”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带领学生“讲好中国”,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学生,有家国情怀,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方针》(2020年版)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性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应积极融入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想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就需要把课程的思想政治观念和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成为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之一。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英语培训,坚持明确的教育导向。
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教育学生,教师先行。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师是最先接受精神洗礼的,也是教师最先受到行动鼓舞的。 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不断增强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素养挖掘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把思想政治学和国家大政方针研究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大学英语,可以采用“课程思政”团建的形式,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讨论教学理念和内容《课程思政》。 时刻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才能坚定步伐,有的放矢,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不仅要进课程,更要进课堂。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中,教学内容是“中坚力量”。 大学英语教材选用应以突出大学教育特 {MOD}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授中引导价值观和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民族观、民族观、历史观,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学英语课堂承担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 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民族政治意识和文化道德的诠释,把充满人文价值和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教材有效融入课堂,化盐为水。 、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尝到“中国味道”,使学生坚持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坚定文化自信,肩负起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讲述中国的重任走向世界的中国。
考虑到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为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方面,在帮助学生了解外国社会和文化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交际能力,同时也以“四个自信”为指引,帮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新形势时坚定政治立场学英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大量不同价值观和文化信息的输入。 重视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推动力来自于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发现能力和对思政作的评价能力。 要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学英语,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内容、评价方法的思考和研究,形成论文成果和申报科研项目,从而进一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 此外,高校大学英语系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如外教俱乐部、国外研究所等组织的外语教学竞赛,促进教师自身和团队的理论学习。通过比赛,通过“以赛促教”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 思政”教学能力,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大学英语“课思政”是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建设贡献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