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中国学生对海外华人的理解和期待,要么停留在嘲笑辜鸿铭的“五四”文人,要么就发展成了操着外国口音的假洋鬼子的想象。 一旦面对一个说着流利普通话的华侨,他们就充满了怀疑。 有一次,一位北大同学走进我的房间,听到我和日本室友用普通话交谈。 他一脸困惑:“你为什么不用英语和室友交流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傻眼了好久。 我本来以为他会因为自己国家的语言被两个“外国人”当作交流具而沾沾自喜,但相反,他显然很失望。 我不禁想起唐朝的气氛——当时英语培训,世界各国的留学生齐聚长安学英语英语培训,长安话的普及程度相当于世界通用的英语今天。 但在今天中国学生的想象中,即使国际学生之间的对话不用英语,一半也应该夹杂着英语介词对联,另一半应该是不熟练的普通话。 这种外国口音听起来就像是“地道”的留学生。
我的“四个不同”留学生只会让他们对我来中国的目的感到焦虑和不安,破坏他们国际化等于英语的想象。 有些人甚至在决定和你约会之前,他们常常会随意试探性地问:你在马来西亚学习用什么语言?
一开始等于英语,我自豪地向他们反复解释,马来西亚教育的媒体语言不是由一种语言主导的。 虽然马来语是官方第一语言,但华文教育还是相当完善的等于英语,从到、大专。 中国的教育体系。 后来才发现对方听得不耐烦,脸上写满了一丝失望。 最后他终于说道:“我还以为你们都是用英语授课呢。”
我突然意识到,相比马来西亚的多语言共存,普通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更同情和“尊重”英语为主导的教育方式。
我在北大、清华遇到过很多国内的尖子生,他们中很多人都把去美国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在他们眼里,美国就是世界。 我无数次向他们澄清过:我学的不是“普通话”,不是“对外汉语学院”,也不是“汉学”或“东亚系”——而是“中国语言文学”。
这样解释了太多,最后我觉得有点累了。 毕竟,中国的年轻一代可能仍然潜意识地感到内疚,甚至鄙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他们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归国”华侨的同时为什么英语第一,中文第二?,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自己家族文化的不自信和不尊重。 一方面等于英语,在公开的语言论坛上,他们认同振兴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理念,但私下里等于英语,在为人处事、追求人生时,他们不仅仅把“去美国“国”作为人生的目标,同时也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每天路过景园草坪、未名湖,你都会看到学生们坐在角落里,拿着一本“小红书”——《GRE词汇精选》,自言自语。 这已经成为北大每天的风景,哪怕是在冬天最冷的早晨。 我在钦佩他们的毅力和毅力的同时,也担心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同样遗憾的是,很多人为了学好英语而忽视了专业学习。
记得中文系的一位教授曾经感叹孔子说:“就是这样啊!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爱德如爱性的人。” 我说:“在北大,我从来没有见过‘’和‘英语’一样好的人。”
这是值得中国新一代深刻反思的问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于新加坡南洋理大学中文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