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2024-01-23 18:03发布

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核心课程,电子商务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 这就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加大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力度,加快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电子商务人才。 本文以《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为例,从跨境电子商务的角度探讨了当前普通高职院校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英语、课程改革

跨境电商

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商务英语核心课程,大批电商企业开始进军跨境电商平台,聚焦海外市场。 《2017年(第一部分)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跨境进口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8624亿元(含进口B2B和进口B2C),同比增长66.3%。 预计2018年将增长至18543亿元。 在此背景下英语培训,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对综合性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普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甚至被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 可见,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与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加快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视角,以《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为例,分析普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商贸行业及相关岗位的需求,提出合理化改革建议。 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相比,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启动较晚。 电子商务专业于2000年开始列入教育部试点专业目录,2001年以后,各大高校开始开展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 此外,由于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关注较少,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上课积极性难以调动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普遍较低,毕业时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也很少。 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此外,由于电子商务专业词汇量有限,专业英语课程比大学英语难度更大,学生学习意愿更差,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商务英语核心课程,学生积极性不高。

1.2“双师型”教师短缺,课程内容与实际作岗位脱节。

高质量的教学资质是教学的良好保障,是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各大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英语教师一般都是英语专业或电子商务专业毕业。 这类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经验,如英文公函写作或电子商务运营经验。 要想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综合型人才,教师本身必须全面发展,即既要有英语知识,又要有电子商务相关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此类综合型人才还比较少。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普通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进行电子商务英语的实际教学,即没有考虑跨境电商的就业需求和记忆。电子商务专业术语和应用作为课程的重点。 纳入课程设计。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学校硬件限制,电子商务英语等语言课程一般安排在投影教室。 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指导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外贸英语对话等。 日常教学作在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课程内容冗长、枯燥。 与具体作岗位不挂钩,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3 教材知识单一、更新缓慢

跨境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 它业务范围广英语,交易成本低,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带动外贸、物流、计算机、网络等产业协调发展。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商务英语》教材内容单一、更新缓慢。 教材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片面,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 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是教学内容实用性低,表现在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任务驱动,不能满足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1.4 校企持续深度合作面临困难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目前,各大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项目大多流于表面,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项目很少。 对于跨境电商等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学校很难找到理念和教育情感一致的对口企业进行长期合作。 适合的项目、充足的资金、合作的时间长短、师资的注入都是因素。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2.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优势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为跨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跨境电商企业的相继崛起,也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实训可以利用现有的跨境电商平台进行日常操作,包括速卖通、Wish、敦煌网、美国亚马逊等。 通过将现有的跨境电商运营平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电子商务和外贸英语专业素质,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务英语的核心课程_商务英语核心课程_商务英语核心词汇

3.基于跨境电商的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在特定职业领域使用英语的能力,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放弃普通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应体现相应就业岗位的特点,强调实用性。 性质,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3.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改革方向。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当前跨境电商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全面备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等多种开放式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电商英语演讲、面试、岗位演练等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与课程设置和岗位素质相匹配的互动式教学,强化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解决作问题的能力,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匹配的实用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3.2 充分发挥高校实践实训课程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训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践实训项目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 在实训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直接使用跨境电商真实案例代替以往的虚拟案例进行教学实训。 市场变量的增加提高了实训项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校内实训项目内容与实际电商行业信息对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跨境电商操作流程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3.3 实践考核取代传统笔试

英语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汉英等多种题型来考察学生对行业的熟悉程度。术语和专业知识。 然而,这种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却极其片面,那就是忽视了学生能否综合运用英语解决实际职场中的问题。 与传统英语教学的考核相比,专业英语期末考试可以采取课堂演示的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 例如,学生可以在速卖通平台上找到目标产品,对目标产品的标题、详情页描述和美术布局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通过PPT现场演示展示自己个人优化的新方案。 这种开放式的考核项目不仅考察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4 加强“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师方面,美国学者贝尔通过实践发现,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技能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Bell,1999)。

因此,课堂教师不应拘泥于某一领域,而应敢于跨界学习新知识。 学校方面,要建设骨干教师队伍,鼓励教师队伍“走出去”: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关证书; 提供适当的实习机会,提高实践能力,了解企业需求,实现专业知识和更新技能,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此外,我国高职院校还可以借鉴国外合作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核心课程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探索,即专业英语教学由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承担。 职业院校还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提供英语培训机会,选派部分教师外出进修,扩大学院电子商务英语教学队伍。

3.5 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机会,实现可持续合作

职业学校应建立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可持续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设立校企合作班,采取师资互聘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发跨境电商相关的具体岗位。 校企合作课程。 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相互合作,共同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校内理论和实践教学,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校内外技能培训,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衔接。

4。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跨境电商背景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将跨境电商的日常作内容融入到教学和培训课程中,是当前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高职院校不仅要优化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建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英语培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扩大挖掘校企可持续发展合作机会,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实践,为社会提供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

[1]吴静.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 校园英语,2017(8):57-57。

[2] 王维嘉.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6(11): 139-140.

[3] 赵晓丽. 跨境电商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J]. 才智,2016(28):140。

[4] 赵焕清. 跨境电商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基于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 云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6(4): 120-124.

[5] 郑丽丽.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J]. 河南农业,2012(4):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