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不要学英语的话题一直在持续。 看看这篇文章能否说服你?
01
为什么中国人重视英语学习?
“因为中国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非洲国家将拥有美好的未来。(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杂交水稻,我相信他们的明天会非常光明)”2019年10月12日,湖南长沙。在国家杂交水稻程技术中心集体采访时,袁隆平院士突然改用英语回答记者提问。 90岁的袁先生因大飙英语表演成为热门话题。 网友调侃:“活到老,学到老外国人是如何学英语的,这才是‘90后’该有的样子!”
一位名叫安浩然的生因通过情景喜剧教网友学习外语而在网络上出名。 他流利的口语让人不敢相信他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
从90岁的老人到9岁的生,从与中外企业的合作谈判到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问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用外语交流已经不再陌生,外语学习已成为各个层次的普遍现象。 学术教育的必修课程。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等教育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超过3100万人。 包括中等教育和教育在内,我国学习外语的学生数量已达近2亿,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群体。
02
吸收民族复兴先进经验
2019年,媒体首次用英文刊登了中国空军飞行员检查外国军机的场景:“你已进入中国防空识别区。请报告你的国籍ID和飞行目的!”(你已进入防空识别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识别区,报国籍识别码和飞行目的)”霸气的英语查询,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礼貌、强势、克制和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回顾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西方列强用长枪短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伴随着资本和鸦片,外语也涌入中国。
“要想了解每个国家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 在“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休息期间,军事专家尹卓告诉记者,“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试图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字难以辨认的问题。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创办了北京同文学校、广州同文学校等多所外国语学校,还派团赴欧美留学……”他们勤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当时的外语学习却隐约带有一层无奈的被动性。
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帝国主义封锁,争取苏联援助,俄语教育迅速发展。 1953年至1956年,全国综合性大学俄语学院和俄语系收学生12000余人,为中苏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林供图
1982年,中央电视台引进了英国的全国第一档情景英语会话教学节目《Follow Me》。 原中央电视台社会教育节目中心副主任冯存利回忆:“《跟我学》节目全国收视人数达1000万,与当时电视台的收视人数基本持平。”
物质条件并不富裕,文化教育领域充斥着浪费,但这无法阻止数百万中国人——他们渴望走出国门,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外语学习已经成为中国人主动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具。 “在北京王府井的新华书,为了买一套电视英语配套教材,买书的队伍一直排到东单路口……”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冯存礼仍激动不已。当时的情况。
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52名访问学者; 40年后的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 从政府公派留学到跨国融入,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40年来,313.2万留学生选择学成后回国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等实用型商务外语教育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的沟通困难。 一大批企业纷纷采取“走出去”投资的举措。 截至2018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98万亿美元。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11位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个不起眼的贸易小国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学英语,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正在一步步迈进。更宽、更快。 。 外语作为涉外交流的重要具,在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吸引外来智力和外资、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3
为全球治理储备新的国际化人才
“中国拥抱全球化、参与全球治理,离不开外语作为与世界交流和沟通的具。” 尹卓认为,“要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就必须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 规则正在制定中。 中国在一些国际组织中拥有大量人员配额,但无法选拔人员履行职责。 主要原因之一是高层次综合语言人才人选略显不足。 ”
据报道,世界银行总部和各国办事处约1万名员中,来自中国的仅约200人。 一名中国驻联合国粮食组织代表曾公开透露,该组织在全球约有3200名员,但只有50名是中国员。
习近平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储备人才,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需求是最好的发展机遇。
201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制定并颁布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 “新国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我们上学的时候,单词都得死记硬背外国人是如何学英语的,更不用说开口交流了。” 从事教育作的王老师在回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时说道。 恢复高考以来,外语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顾问杨惠忠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公共英语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教学大纲只要求大学生英语能力阅读,要求很低; 当时不仅需要语法知识,教学内容也是考核的重点,导致学生学了很多年英语却仍然不会读写,更不用说听了。
近年来,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外语教学朝着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外语学习兼具具性和人文性。 2018年,北京高考英语考试正式实行一年两次,其中一次最高分计入总成绩。 北京地区一位考生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考试结构更合理,让孩子学习更轻松、更有效。”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扩大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非通用语言日益受到社会青睐。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非通用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旨在实现所有建交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
在此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增阿姆哈拉语、孟加拉语等8门外语选修课,新申报尼泊尔语、祖鲁语、阿塞拜疆语等23种新语种。 专业,重点关注国内非通用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我们要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参与国际事务讨论,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发出中国时代的强音”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介绍,截至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外语专业101个。
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成功举办。 随着我国与拉美国家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011年至2016年,全国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从41所增加到67所,本科生西班牙语专业学生数量增长120%。
04
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年,外语是专业人士或专业领域特有的现象; 那么改革开放这20年,外语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徐秀珍,广西阳朔人,74岁,有21年导游经验。 由于常年接待外国游客,她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韩语等11门外语; 长沙市64岁男子李国强从事导游作21年。 对于学习外语和出国旅游,他说:“我去新加坡的时候,遇到了几个德国游客,所以我尝试着用自学的德语和他们交流。当时我觉得我的外国游客语言学习没有白费。”
在中国,像李国强、徐秀珍这样自学外语的人还有很多。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8我国-欧洲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赴欧游客人数同比增长27%,自助游、定制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占比30%,较往年大幅增长。 。 除了经济实力之外,外语水平的提升无疑是支撑出境游“自由行”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中教材审定委员会英语组原组长刘道一表示,民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融合。语言和文化。 一旦语言交流不顺畅,就会影响文化交流之门的开启和。
对于这一点,家王步超深有体会。 1988年初夏,山西几位书家赴日本交流艺术创作。 “大家吃早餐的时候,想把饮料换成牛奶学英语,但他们不会说日语,只能指着饮料摆手。服务员以为我们不需要,就拿了。”后来,我们无奈为什么我们要学英语而不是外国人学中文? 看完这篇文章我就不说了,都是的,我在餐巾纸上了一头牛,在底部了‘滴答滴答’的牛奶,服务员听懂了,大家哈哈大笑……”这件尴尬的事情已经过去30多年了,老人仍然对记者提起这件事。 我感慨万千:“文化交流,如果连基本的语言交流都不能正常实现,那也是枉然。”
语言是通往世界的大门,是文化交流的钥匙。
两次担任北京申奥代言人,杨澜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从《正大综艺》的“看世界”到《杨澜访谈录》的“问世界”,他似乎在竭尽全力“与世界沟通”。 准备,外语是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便捷桥梁。
1993年,由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相互理解存在诸多差距,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失利。 到了第二次申办时,中国代表团改变了焦点,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当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时候,奥运会期间,不断成熟的中国,重点思考自己能为世界做些什么,能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做出多少贡献……三届申奥理念的转变得益于中国对世界多元文化的逐渐熟悉和深刻理解。 这一切都与语言艺术的伟大贡献密不可分。
“开放之初,我们的外语教育大多是外语和文化的输入,如今中西文化已经深入交流,我们有责任让中华文化‘走下去’” “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东方文化和大国魅力。”冯存利说。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更基础、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符。 重视学习外语,有助于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精神,让全人类更好全面了解中国。
0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一些“英语”正在深刻影响着英语的发展,例如“no can do(不能做)”。 这句中式英语早在1976年就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催生了一种有趣的“法”:“I can't do it!”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正掀起一强烈的学习汉语热潮。
在日本东京,汉语角的参与者正在交流。 姜雨岑 摄(新华社发)
每个周日下午,在东京西池袋公园,数十到数百人聚集在公园的中文角,用中文互相交流。 “我非常喜欢这个中文角,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过来和大家交流。在这里我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的最新信息和文化,收获真诚的中国朋友。” 汉语角参与者根津美纪说道。
2014年,习近平在与德国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播的。 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一个国家文化的钥匙。 学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
今年8月22日,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长沙圆满落幕。 自2002年启动以来,“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从最初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49名选手参赛发展到现在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青少年到海外参加预赛。 “汉语桥”在世界各地架起了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外国人是如何学英语的英语,让中国对外开放的声音越传越远。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已在146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过去10年,在英国英语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数量增加了50%。 2018年,有3334名学生参加汉语考试,汉语成为英国第三大最受欢迎的外语。 2019年,俄罗斯首次将汉语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 汉语也成为继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之后,俄罗斯高考外语科目的第五种可选语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向世界推广汉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60%的节目和75%的电视节目都是英语。 互联网上高达 90% 的信息都是英语的。 大多数国际会议也使用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在发展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趋势。
2017年1月,习近平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近年来,我国多次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国内外交活动中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这些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可。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准确、更全面地讲好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呢?
向世界传达中国方案外国人是如何学英语的,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中国正在这条学习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
如果说早期的外语学习是靠“看”电视节目,那么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可以“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学”外语的移动互联网学习时代。 展望未来,借助教育大数据、人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国人学习外语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外语教育不能削弱,而必须不断加强;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能停滞不前,而必须不断深化。 开放包容的大门早已敞开。 世界可以期待一个包容、充满活力的中国!
如果你用一个人能听懂的语言与他交谈,他就会明白这一点。 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谈,那会深入他的内心。
如果你用某人能理解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对话就会进入他们的脑海。 如果你用别人的语言与他们交谈,谈话就会深入他们的内心。
- 纳尔逊·曼德拉
为什么要学习外语
当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学英语?”
请告诉您的孩子:
学好英语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那些精彩的人、事、风景;
学好英语,你会经历更多精彩、更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你学好英语,你会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你会变得更加明智和有远见。
过去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