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代表团在上海学到了什么

2023-08-27 20:19发布

昨天,特拉斯饶有兴趣地了浮山外国语课。记者 张驰 摄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成绩好”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为什么中国孩子那么好呢? 2012年,上海学子参加PISA测试,再次夺得世界冠军,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昨天,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率英国教育代表团走访上海三所中探寻其中的奥秘。

课堂:“家常”与创新

中国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英国代表团此次选择浮山外国语、建平西校、上海,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校国际化程度较高。

在建平西校上海致学教育,代表团坐在预科(14)班的教室里,聆听了《有理数除法》课程。 40人的教室里,学生排排坐,老师在前台讲课,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课堂。 40分钟的一节课,没有什么花哨的高科技设备。 吴国林校长坚持认为,原来的“家常班”更能体现中国基础教育的原貌。

小组讨论不多,师生互动也大多局限于提问和回答问题以及请学生上讲台做题。 这样的课程会让英国代表团失望吗?

相反——英国专家组在课堂上习惯于分组讨论,气氛活跃但信息量不够,反而欣赏“老师讲课-学生练习”的交替模式。 不过,特拉斯也有疑虑:“集中授课虽然高效,但如果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老师如何发现并解决呢?” 王晓庆老师回应:一是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观察,二是通过课后作业诊断英语,三是通过小测验来检验。 “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们有提高课程,跟不上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弥补差距。” 吴国林坦言,传统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较弱,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仍需完善的“短板”。 ”。

在浮山外国语,英国代表团现场体验了中国课堂改革的创新——三“活动课”讲授“24分”。 这是每周一次的拓展课,在游戏中锻炼孩子使用加减乘除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们四五人一组坐着,每张桌子上放着一副扑克牌和几张白纸。

拿着扑克牌,邱胜宇和同学们有些疑惑:课打扑克牌? 听说可以自由选牌,组成24点,还要分组比赛,这个小挑战立刻让他们兴奋起来:3、9、4这三张牌如何凑成24? 随机选择加减乘除,看看谁计算得更快,算法更多。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报出。 然后难度逐步升级——每组用4张卡片组成24张。开放式的话题调动了积极性,最好的一组给出了4种不同的做法。 学生们充当主角,积极互动,玩,尝试“翻转课堂”,令英国代表团成员频频点头。

就业成为“敏感指标”

“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课上?你花多少时间在课外作业上?” 在特拉斯看来英国教育代表团在上海学到了什么,“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他在课后与学生交流时“直截了当”。

家庭作业成为“敏感指标”并不奇怪——2012年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能力排名第一,但报告还显示,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在参与国家(地区)中排名第9; 运营时间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7小时左右的平均水平上海致学教育,位居第一。

据建平西学校预科班(12)学生黄世进介绍,每节课45分钟,每天一节课; 每天的作业大约半小时就能完成。 据浮山外国语师生介绍,“活动”本身就是基础课程的拓展,因此不再布置课后作业。

“对于我们来说,减负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建平西学校校长吴国林把“课后作业”和教材改革、听课与实践结合、家校合作视为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之一。 但同时他也指出,新一堂课上​​完后学英语,布置的课后作业以一节课时间左右为宜,不宜太多。 而且,学校将日常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按照3:3:4的比例纳入学生评价,减轻学生负担。

上海致学教育_上海致学教育怎么样_上海致学教育不钱

教师:课堂内外的成长

在讨论中,Truss及其团队对上海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感兴趣。 此前,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曾指出,上海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部分归功于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

吴国林透露,目前作为一名中教师,必须通过专业笔试和面试。 对于教师的成长上海致学教育英语,校本培训和教学研究至关重要。 王晓庆老师介绍,学校有浓厚的合作共进的专业氛围,比如每周集体教研、备课、课后办公室自发讨论、微博互动等。

“我们的老师都有三年规划,专业成长路径非常清晰。” 浮山外国语校长钱芳介绍,为了让教材和教学更适合学校学生,老师从全国各地收集了不同版本的教材。 整合编写具有“知识产权”的浮山外国语拓展教材。

据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胜昌介绍,上海长期有意识地将教师推入网络环境等复杂环境中,帮助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英方表示,“现在英国准备设立30个中心,此前已派出50名教师到上海接受培训。今年秋天,英国将推出新的国家课程上海致学教育,希望此行的成果到上海可以提供参考。”

延长

南非教育代表团也来“吸取教训”

本报讯(记者 徐瑞哲)继英国教育界人士访问上海后,南非基础教育部代表团明天也将启动“上海大学及中之旅”。 代表团由南非基础教育部部长Angie Motseka女士率领,成员包括课程政策与监督部、国际部等负责人以及南非驻上海总领馆作人员。 学校及其母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

根据计划,南非代表团将了解上海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管理体制、教育投入、课程设置、师资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促进南非与上海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个国家。

记者手记

自信和内省

上海在PISA测试中两次夺冠,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无论是去年美国报记者探访强卫探寻上海教育成功秘诀,还是昨天英国教育部门高官来沪考察,这些担忧都为上海基础教育注入了更多信心——作业课,我们的创新课,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而且可以很自然地展现给外界。

事实上,更多的国际交流对于上海的教育自考也有帮助。 英国是传统的教育强国。 作为率先业革命的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起步早,普及程度高。 从到大学,英国拥有多所享誉世界的优质老牌学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留学。 但英国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在PISA量表下,他们积极反思自省,甚至还到中国“取经”,取长补短。 这种“反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基础教育也不例外。 PISA测试后,上海教育界也在反思:参加测试的三个科目并不能代表全部教育内容。 我们的艺术、体育教育到位了吗? 上海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平衡如何走得更远? 基础教育质量高,高等教育如何接班并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英国代表团的来访也给了我们一个旁观和反省的机会。 在以人为本、优质均衡的教育转型中,传统课堂如何继承和改造? 如何减少课程负担? 教师校本培训如何更加系统化、精细化?

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记者李爱明)